文庙位于县城西南隅,旧贤林坊,今解放村,文庙前街坐北朝南。
文庙最早记载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县尹齐世卿修建。文庙亦称孔庙,是尊崇和祭祀孔子的庙宇。文庙内设的儒学,是地方官办学校,所以文庙又称庙学。
文庙的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宫殿体系,主体建筑均在南北向的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太和元气"坊、大门、二门、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曹蔡二公祠。而文庙前街上,东西有两座过街牌楼,掖门前有一对石狮;大门内的儒学,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厢房等则都均衡的坐落在中轴线两侧。明伦堂东边是高大宏伟的尊经阁,阁的南边是启圣祠。
这些建筑中,泮池是座架着石桥(泮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桥,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二柱一楼式的木牌楼。传说棂星是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保佑。明伦堂是官府,士绅商议大事,明事理讲道德的地方。曹蔡二公祠里供奉着状元宰相曹鼐和御史蔡爱两位先贤的塑像。
两位先贤道德卓绝、高风亮节、堪为师表值得宁晋人民世代崇敬、学习、仿效。尊经阁就是藏书阁,宁晋历史上为文献大县,里面藏有五经四书、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各宦祠里供享自周、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共37位名宦的牌位。乡贤祠里供奉着自汉、宋、金、元、明、清至民国51位乡贤的牌位。这些名宦均是做官一任,为民造福一方的好官;乡贤则是为家乡争得荣耀或品高德隆的人。
文庙可谓古今贤人名士荟萃之所,无一不有教化、风范、表率、激励的巨大作用,所以历代地方官员也把扩建、重修文庙视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一件大事来办。
据民国十八年《宁晋县志》记载。从元朝至元年间到民国十四年,近七百年间,对文庙的重修扩建有20次之多,其中明朝大规模的扩建、重修就有3次。从而使宁晋文庙从明初即具规模恢宏,气势非凡,金碧辉映"尽北畿之庙学,盖未有过之者"而远近闻名。并因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石像而名声远扬。至今民间流传着"宁晋圣人有像,赵州城门有框。"的谚谣。
大成殿是全庙的中心。里面供奉着孔子石像及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个木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学子济济一堂。旧时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在此举行,是祭孔活动的中心。大成殿台基高约2米为青砖砌成,台边沿砌宽约0.40米青条石。台比殿墙东、西、北三面宽出约1米,南面月台宽约3米左右,殿高约15米,东西长约20米,南北进深约15米。内有直径1米粗的红顶梁木柱8根,将大殿隔成15间。殿内供桌是朱红色的。正面神台上为孔子两米多高的石雕像。
神台上为颜、曾、孔、孟四配的木牌位。殿顶为重楼歇山顶,前后斗拱出檐,东西两头飞檐翘脊,上覆盖黄绿琉璃瓦。墙是红色。站在南城墙上向北望,光彩闪烁、金碧辉映。殿前月台上有一个铜鼎大香炉。月台正中有三米宽、九蹬高的条石台阶。台阶两侧靠殿台基有重修庙学石碑、孔子像碑等14通石碑。台阶前两侧有两尊2米多高的石狮,左雄右雌。雄狮右爪下踏一球,雌狮左爪下踏一只狮子,月台东西两侧有青砖砌的台阶。前山两米高的山墙上是雕花木格窗子。殿内宽敞豁亮,热天十分凉爽。据说北方所有府县文庙里的大成殿,都没有宁晋的大成殿庄严雄伟,高大宽敞,典雅大气。
关于孔子石像,因古时中国大地各处文庙,大成殿内多供奉的是至圣先师的木牌位。唯独宁晋供奉的是圣人石雕像,所以稀罕。对于圣人石像的来历,传说是当年修文庙时,在文庙前就地取土,挖了个大坑。这天大成殿刚建成,从坑里取土时,突然掘出个石人来。那石人雕得很特殊,与一般石人不同,引来很多人围观,其中一个有学向的人仔细看后叹曰"这就是圣人啊!常说圣人之貌有七露:眼露睛、鼻露孔、唇露齿、耳露窍。这石人就有这些特点,是圣人无疑,一定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圣人,特来显圣。"大家细看,石人果然七露齐备,于是众人就奏起迎神调,把石人恭迎至大成殿神位。
解放初期,文庙停止了各种祭祀活动,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留下大成殿、"太和元气坊"和"德配天地坊",1951年原址归宁晋中学。"德配天地坊"毁于1966年。大成殿和"太和元气坊"于1979年拆毁。
选自《宁晋风物》此篇整理作者:张廴姮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