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又有一起私家车主因为爱顺手接单,结果把自己顺进了赔偿的坑。江苏一名私家车主平某,脑子一热就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当起了兼职司机,结果车祸当场就给自己挖了个坑。这事儿说起来也是够闹心的,平某的车买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本以为万事大吉,谁知道保险公司一看是顺风车接单发生的事故,当场就给来了个闪电五连鞭-直接拒赔。这下可好,17万多的医疗费得他自己掏腰包。搞得这么鸡飞狗跳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平某没跟保险公司打招呼,私自改变了车辆使用性质。
这就跟脚踏两只船似的,明明是私家车却偷偷摸摸干起了营运的活儿,这下可好,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玩儿进去了。这一下子就给自己整出了个天大的窟窿,直接得自掏腰包赔付171811.37元。这笔钱要是换算成顺风车的单数,得接多少单才能挣回来啊,这下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日历翻到去年12月22号那天,如皋市磨头镇大江线上演了一出意外剧场。平某开着他那辆宝贝小车载着一位乘客,跟丁某骑的电动轻便二轮摩托车来了个亲密接触。这场意外相遇的结果直接把丁某给怼受伤了。交警来了之后一看,立马给平某扣上了全责帽子,丁某是清白的。
事儿闹大了,平某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保命符-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还在保险期内呢。本以为有了这两张护身符就能化险为夷,谁成想风险已经在暗处等着了。这事儿一到法庭上就变得不太好说话了。最大的争议点直接掐在了车辆使用性质这个命门上,商业三者险到底该不该赔也成了个拉扯不清的问题。翻开《保险法》这本大法典,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保险合同期间,要是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蹦得老高,投保人就得按约定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收到消息后,要么加价续保,要么直接摆手说拜拜。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个明人不说暗话的道理-你悄咪咪改了车子的用途,风险蹭蹭往上涨,却不跟保险公司打招呼,到头来出了事故,人家保险公司自然要给你来个免赔。如皋法院拍板定案的理由可谓是铁证如山。首先,平某的车保单上明晃晃写着非营业三个字,按理说就该是载载家人朋友的私人专用车。结果平某倒好,短短两个多月就在顺风车平台上刷单184次,把车开得是东南西北到处跑,收费标准一个不落。这哪里像是顺路帮忙,分摊油费的互助行为啊,简直就是变相营运。关键是平某还挺理直气壮的,连个通知保险公司的证据都拿不出来。
反观保险公司倒是把该说的、该提醒的都说得明明白白,还留了证据。这下可好,法院一锤定音:商业三者险免赔,平某得自掏腰包赔付17万出头。这判决可不是法院拍脑门做出来的,是实打实看了平某出行目的、跑的路线、收费情况,还有当网约司机的频率后,才下的结论。这种事儿还真不是平某一个人遇到。浙江嘉兴就有个赵某,也是踩了同样的坑。2022年5月,赵某给自家车投了交强险和商业险,保单上明确写着家庭自用,要是车辆改装或改变使用性质得及时报备。
保费才交没多久,赵某就琢磨着去当网约车司机,结果没过两个月就栽了跟头。去年7月,赵某接单途中跟别人撞上了,人车都遭了殃。他想着有保险兜底,赶紧找保险公司报案,结果保险公司直接给他来了个闭门羹。赵某不服气,把官司打到了嘉兴南湖区法院。法院一看这情况,直接给他上了一课:营运车比私家车风险大得多,保费自然也贵得多。赵某偷偷改变车辆性质还不告诉保险公司,这不是存心钻空子嘛。再说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都写得明明白白,赵某自己也签了字,这官司想赢是没戏了。
这些案例给私家车主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想在平台接单赚外快?先把保险的事儿安排明白。要不然就是在给自己挖陷阱。保险公司判定车辆性质可不是随便看看,而是要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你跑的是固定路线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偶尔载客还是天天在线?收费是分摊成本还是明码标价?这些都是铁证据。现在不少车主都在打擦边球,觉得反正没出事就没事。可真要是碰上了,那可就是十年寒窗一朝空。合规经营才是正道,想省那点保费,最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保险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明码标价:你想干啥得说清楚,该补的差价得补上,要不然出了事就只能自己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