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文化起源于孤竹国,距今已有四千年之久。孤竹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孤竹国的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
因为这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没有专门了解过的人,可能从未听说过。
孤竹国是商、周的附属国,按照当时的属地面积来说的话,孤竹国是商周手底下第一附属国,其国土面积覆盖了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地区。
对于商朝来说,孤竹国是自己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同属于一家,其有着监管边疆的责任;而孤竹国在周朝的地位就有些微妙了,孤竹国源于殷商,且属于周朝唯一一个异姓诸侯国,可想而知位置的尴尬。
在商周之后,孤竹国没有了庇护,受到了其他诸侯国(以山戎为主)的攻击,险些不复存在。
但是因为燕国的插手,促使孤竹国又维持了一段时间,但也无法挽回颓势,在齐国灭山戎的战役中,成为了炮灰一般的存在。
直接记载孤竹国的信息很少,只能从历史缝隙之中窥得一二。从商、周时期开始,史料记载中有关孤竹国的信息尽管不多,但是零星的史料记载也是可以供我们参考探究的。
尽管孤竹国已经随着历史烟消云散,而属于孤竹国的文化却得以保存下来。本文将从孤竹文化的来源,社会变迁出发,去探究孤竹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价值。
01 孤竹文化的起源、特征及民族归属(一)孤竹历史
孤竹国,位于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地区,都城河北卢龙地区,是商周时期的重要附属国。建国约有940年,兴于商,衰于周,亡于春秋。
“孤竹”是商朝建国之初商王从自己部族中分出去的,该支名为“墨”,同样尊以国姓,有着“守国门”的重任。
如果去仔细区分孤竹国和商朝的关系,可以发现单纯地从来源去看待双方关系是很浅薄的。
虽然孤竹国最开始的从商部落剥离出来的同部落子民,但在商朝南下定都立国之后,留在北方的部落民众,只能辗转于燕山腹地,伺机发展壮大。
这个时候“孤竹”仅作为部落存在。后来在商朝的扶持之下,成立了国家,建国之后的“孤竹”能够更好地帮助商朝维持住北方局面,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控局势,往来姻亲相当频繁。
商周势同水火的情况下,孤竹国的代表人物伯夷、叔齐表现出了鲜明态度,认为周武王不忠不义,最终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精神,流传千古,受到后人追捧。《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都对此等爱国精忠精神高度赞扬。
虽然伯夷叔齐的死亡,给予了周武王舆论的压力,但是在开疆拓土上面,没有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野心。
因此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导致孤竹国只得北迁辽宁,但也因此国力大减,削弱了对北方外敌的控制力,为以后蛮夷入侵埋下伏笔。在殷商亡国之后,孤竹国归于周朝。周朝为了掌控北方局势,建立燕国。
孤竹国被纳入燕国名下,随着燕国的不断壮大,孤竹国的国土面积急剧缩小,孤竹国整体实力一落千丈,这个时期的孤竹国已经没有了什么自主权,也不作为国家而存在,只能作为属地,“孤竹”二字成为国姓。
春秋初年,中原纷争不断,给了蛮夷发展的机会。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期,山戎作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剑指中原。
在山戎的侵袭之下,孤竹国很快就沦陷了,哪怕如此,“孤竹”依旧存在,真正导致“孤竹”不复存在的是齐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伐燕,而齐国受到燕国请求,讨伐山戎,顺道将孤竹作为同伙一并给除了。至此,孤竹不复存在,仅剩的民众也都打散分配各地。
(二)文化特征
1.商周文化
孤竹国从属于商周,在商朝手中立国五百余年,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周朝的四百多年。
趋于稳定的社会形式,给人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高度要求,因此孤竹文化中,对于人的品德,有着很高的要求。
作为其中翘楚的伯夷、叔齐就是孤竹受中原文化熏陶的最鲜明表现。中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守仁敬义都是后来儒家文化的启蒙思想,这一点在孤竹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除了以上思想上的碰撞外,带有商周文字的器皿、音乐等文化产物在孤竹国旧址都有发现,也可以借此看出商周对于周围国家的文化辐射。
2.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作为华夏之国本,一直是每个国家最为重视的东西。孤竹国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融地带,该地区条件艰苦,且土地贫瘠。
但是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孤竹人依旧在此地开垦田地,种植作物,并且拉拢外族加入其中,为边境和平提供了不小帮助。
3.青铜器文化
受到殷商的影响,孤竹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在考古勘探孤竹国的过程中,就发现过大量的青铜器皿,其中带有符文的青铜器最受学者喜欢。
青铜器在先秦之前就作为礼器而存在的,非大事不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青铜器的铸造有了新的技艺,因此青铜器的生产与应用得到了开发,从而推动时代进步。
(三)民族归属
不管对于孤竹文化的探究如何,但是在民族归属上,国内学者保持一致态度,认为其是“东北夷”的一支。但是在具体划分上,各有论证,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春秋时期,我国对于北方部族划分了四个区域,分别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山戎属于西戎的一支,而“孤竹”曾短暂地归于山戎范畴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孤竹”分属于北戎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02 孤竹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产生的社会变化(一)政治权力更迭
孤竹文化脱胎于殷商,后来又受到周朝的影响,促成了独属于“孤竹”的文化。
孤竹国最初作为同姓诸侯国分封出去,当时的孤竹国是商朝镇守边疆的一把利剑,享受君侯待遇,世代承袭的。
根据现有记载,孤竹国共传承9代,父死子继,兄死弟继,伯夷叔齐就是兄弟关系。
周朝对于孤竹国的态度是防备警惕的。在灭亡商朝之后,对于商朝的遗留势力的怀疑拉拢的状态,建立燕国就是基于此。
此时的孤竹国不再作为独立国家存在,它隶属于周朝燕国,直至周朝礼乐崩坏,彻底归于燕国。
(二)半农耕半游牧
对于孤竹国是否属于游牧民族,学术界纷说不断。学者刘子敏认为:“孤竹不是游牧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民族”。而李学勤认为:“孤竹虽有国君,其人民的社会状况仍以游牧为主”。
对于游牧民族的定义是指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游牧民族会采取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经营方式管理部族。
但如果从国土面积,生活方式来出发,可以看出孤竹国受到商周的影响颇多,农耕文化也是深入骨髓。
大坨头文化和围坊三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种类丰富的陶器,在喀左西南大凌河西岸小转山遗址中发现的农具和粮种,也证实了这一点。
孤竹国文化可以作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结合体,在华夏历史进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多民族大融合
孤竹国处于中原和边疆的交界处,该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随着孤竹国存续时间渐长,民族融合程度越高。
孤竹国建国九百余年,前前后后与商族、东夷族、肃慎族、秽貊族等都有联系。在商朝末年,孤竹国上层就已完成华夏化,“用夏变夷”。
但是底层民众的华夏化还不充分,这也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孤竹国依旧延续着商朝的奴隶制度,社会制度森严,上下分明。到了西周末年,孤竹国的势力已经不复从前。
等到孤竹国被齐国彻底收服之后,原住民被打散分散在各地,加速各民族融合进程,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03 孤竹文化对于现代的研究价值孤竹文化是以孤竹国为主体,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特征,经过历史变迁,多文化交融的情况下使得孤竹文化具备相当的研究价值。
(一)学术研究价值
孤竹国作为商朝附属国,存续时间比商朝还要长久,即便是到了周朝手中,孤竹国依旧存续了四百余年,到了春秋初期覆灭。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孤竹国对于各民族交融、地域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一些需要详细界定的地方,争论不休。也正因为如此,才会需要大家探寻,去梳理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历史发展。
而伯夷叔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也是研究孤竹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际应用价值
弘扬孤竹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虽然孤竹文化属于小众文化,但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精神是符合当下国情的。
孤竹文化中所具备的“求仁、重义、崇礼、尚德、守廉、反暴”思想,正是大家所推崇的,而追求高尚的德行,是刻在华夏人骨子里的基因。
此外,宣扬“孤竹文化”可以推动地方政府的文旅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进步,开发和保护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1]秦学武,王芳,蔚华萍.孤竹文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6.
[2]孟古托力.孤竹国释论--一支华夏化的东北夷[J].学习与探索, 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