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没了,返贫接踵而至?

大渔的江湖 2024-01-19 03:54:35

繁华的热,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大帅哥胡歌所演,在当前的时代,更代表着一怀念,怀念那个人人渴望发财,人人有机会发财的特殊时代。

繁华的故事背景是1993年的上海,这一阶段,内外的环境,都不算太平,1988年的价格闯关,1990年初的大下岗,外部的巴统禁运,银河号事件,以及,到底是往左还是往右,这一桩桩,一件件,站在当时的视角,当真是“国弱民穷”,“举步维艰”,我们也很难理解,当时的普罗大众,对未来怎么走,国运到底如何,所形成的极度忧虑。

很多人都觉得,我国经济的转折点,是从加入世贸开始,客观的说,这话还是相当有道理的,世贸之前,我们解决的是国内需求,世贸之后,我们解决的是世界需求,有了这一层,在2001年后,我国才能实现收入快速增长,产业链迅速迭代,以至于老美现在,还对这事后悔不已,但是大家普遍忽略了一件事,天时也是得配合地利。

说起来印度与我国人口相当,起步接近,更有意思的是,他在1995年便加入了世贸,比我国的2001年,还早了六年,如果加入世贸就等于繁荣,那么他为啥表现如此“平平无奇”?

发展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所能完全解决的,没办法形成从上到下的共识,没办法将力往一处使,事倍功半才是经济的常态!

而我国在1993年,南边划圈最大意义,就是解决了这个共识,让“某些”群体,不要再纠结于某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要将全部的重心放在经济(搞钱)上,考虑到当时国内市场的“各种”不完善,鼓励出口就成了必然选择。

所以什么是市场活力,少干预,多宽松,允许别人,在规则之内,不顾一切的搞钱,才能激发最大的活力,反之,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固然是稳了,但也会逐渐僵化。

大家需要的也从来不是什么,“真诚”的呵护,“保护”的言语,需要的是鱼而不是渔,需要的是收入,需要的是机会,如果这些都给不了,就松一松规则,允许他们赚钱,允许他们博弈,允许他们降低生产成本!

没有一种经济模式尽善尽美的,顶层设计固然起到了照亮前方的作用,但他却无法做到对每一个环节了如指掌,甚至可能因为越是求细,所需的成本就越高,越是求稳,下面的越是人浮于事,大家都不是圣人,做好了没有奖励,做错了又是惩罚,结果自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久而久之,这个体系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一个高效的经济体,必须要做到身兼两家之长,必须在经济到达一定程度后,让市场自发的自下而上!

回首当下,人口老龄化,地产萧条,消费不足,外部环境的巨变,这些都是既定事实,也是很多人心态转变之后,躺平的理由,但是扪心自问,大家真的愿意,真的能够躺平吗?

不少人总是以90年代的日本做比较,其实说句扎心的话,日本经济破灭的时候,人均收入是4万美元,而我国现阶段,人均1.2W美元,所以咱们心里都应该有点数,我们认为的躺和日本的躺,所呈现的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完全是两回事!

值得庆幸的是,有这种想法的,现实中还是比较少见,周围的朋友依旧还是很想赚钱!不幸的是,这三年来,国内这帮最具有投资精神,最想创业的,最愿意多生孩子的群体,在各个领域,不说全军覆没,至少有90%出现重大亏损。

昨天看到的一个新闻,也间接证明这一点!钢琴作为中产的标准配置,最近三年,出现了暴跌式销量下滑,不客气的说,这群人要么卷怕了,要么没钱了,卷怕了,至少还可以将钱用于消费, 没钱,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内需大循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搞产业升级,和美国竞争只是附属产物,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生产力,提升大家的生活水准,但是加入世贸后,完全是以服务全球演化的产业链,其迸发出的产能实在太过庞大,考虑到美西方的渐渐式脱钩,未来相当一部分产能,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消费!

但是以眼下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假设我们的中产,在未来出现集体性返贫,即使我们造出了很牛的商品,谁来消费却成了大问题,商品如果不能卖出去,那就是负债,如果完全寄托于外需,大家做好了,卷死同行的准备吗?美西方通过这点,又该如何拿捏我们?

又或者到了这个地步,引爆出了连锁反应,能不能救回来,花费多大的代价救回来,暂且不说,信心该如何解决?日本也就来了一次房股双爆,整个社会的观念都变了!

再一个,我之前也有一个推论,就算咱们和美西方和和气气,没有出现现在的这种矛盾,未来他们能够承载的消费也是有限的,因为我们越成功,美西方或者说他们中的一部分返贫的概率就越大。

咱们就以日本和美国为例,日本每10名劳动者中就有1人从事汽车相关的工作,其中有550万,平均月薪约为40万RMB,“经济波及效果”为2.5倍,“经济波及效果”一般是指汽车产业每增加1,全产业将会增加2.5倍,因此走上坡路时会惠及很多人,下坡路时必然也会损伤更多的人,假设咱们的电车,继续在全球这么攻城掠地,日本油车,全面败退之下,哪里还有什么消费力?

美国就更简单了,咱们为了芯片问题,没少和老美掰扯,可芯片的进口总价依旧十分惊人,2022年进口了5384亿颗,金额为4156亿美元,2023年进口了4795亿颗,金额下降至3494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了11%,但这个总价,实在不可忽视!

往后几年,只要咱们的芯片产业完全成功,甚至都不需要出口,仅仅是替代,美国每年就要少挣几千亿,再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各种行业,咱们的产业升级越成功,美西方的产业链就越凋零,消费力自然也会越薄弱!

所以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 外部环境不论如何变化,增加内需,是我国必须要做的事,最近两年,几乎每次的报告,都提到了这点,也变相证明了有形之手对未来形势,是有过深度预判的!

当然了,不少朋友八成觉得,这纯粹就是忽悠,上述说的和大家所感受的完全是两回事,对此,我也有一些个人想法,大家姑且可以听一听。

之前我国提出了先立后破的概念,从逻辑上,这很符合我国的经济现状,按我的猜测,有形之手很清楚,咱们的产业升级(电池,光伏,电车),虽然进行还算不错,但是新产业带来的产业红利,还远不能和旧产业的总量相比,再加上外围环境的巨变,产业链替换带来的失业率,我们越是在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短期内越需要更多的银子。

而银子的来源,无非是广大中产阶级,他们的大部分资产又集中在房子和金融,这三年什么情况,大家也清楚,买啥亏啥,别说是扩大消费了,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而消费不行,又进一步反馈到金融和实体,最终在互相追赶中,形成双方的比拼式下跌。

最麻烦的是,如果眼下的趋势得不到改变,大规模的返贫不只是说说,而他们一旦穷了,又有多少人会花费几十万去买车呢。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源,就要打破这个循环,按照我国以往的思路,是要从实体开始,在慢慢传导消费,但以我的观察,这一次估计是不行了,眼下大家的口袋入不敷入,指望他们去踊跃消费是不现实的,直接搞工程的,效益太低,传导太慢。

2023年又是三年周期的最后一年了,如果2024年现金流依旧得不到改善,一年半载内,很多人将会被动进入破产状态,等到这帮人真的绝望了,再想把他们拉回来,可就真不容易了。

思来想去,倒是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办法,居民的杠杆既然加无可加,那就学习美国政府,直接以身作则,将居民的债务,通过某些方式揽到自己身上。

直接发钱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能通维稳资产价格,让大家的口袋充盈起来,如果他们能够因此而消费,反而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毕竟商家看到有银子可赚,才会抓紧去库存搞生产!

至于后遗症什么的,此刻真的没有必要再纠结了,你和一个人说,只要7天不吃不喝就能变成亿万富翁,结果他第7天直接躺尸了,那么再美好的未来,和他有啥关系呢!

再说全球的大环境如此,那个国家不是举债托底经济,咱们辛辛苦苦的控制债务,结果爆雷的是越来越多!

闹到现在,不救,就往大萧条的方向演变,救了,时间拖得越久,成本越大!

所以真的没有太多选择,说起来历史上,凡是重大科技革命爆发,一定是伴随着泡沫和繁荣,而长期萧条,是没有可能的,因为科技,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如果因为借钱成本太高,导致创业成了高风险,低回报的事,那还不如如这两年一般,把钱存进银行!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3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