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茶味长

赵州溜达吧 2024-08-24 00:50:41

赵州茶的种植。

《中国茶经》上记载:全国138种名优绿茶中第109位为"攒林茶”(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生产,赵朴初名为“赵州禅茶”,佛教界称“赵州茶”)。

《赵县地名志》“柏林寺”摘录:“在其寺内有一片茶园。...园何人所开呢?据传说,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在永安院居住时,从我国南方引来茶种,在寺内开一茶园。经他潜心经营,赵州茶便成为过往僧众和游客必尝之芳茗。后荣西携茶种回国,赵州茶便在日本生根繁衍。”(日本僧人荣西写的《吃茶养生记》在日本有很大影响。)

《光绪赵州志》“古迹”记载:“活泼泉,在柏林寺后,最寒冽,宜于烹茶。往来嘉宾过柏林者,既观画水,复饮香茶。盖悠然物外矣。”

诗中赵州茶

《光绪赵州志》“古今近体诗”中有茶踪的诗句摘列如下:

“况逢茶味好,香气露青岑”。

“为爱泉甘茶味好,常思此地作行窝”。

‘'忽忆禅房旧念生,由来茶味有余清”。

“冷冷林空古壁水,如如禅语赵州茶”。

“开士不知何处去,更无人啜赵州茶”。

“吃茶参妙理,水底一灯明”。

赵州吃茶去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载:“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据《景德录》卷十所载,“赵州从谂禅师在南泉和尚那里彻悟以后,曾杖锡云游,“芒鞋踏破岭头云”,直至晚年方驻锡赵州观音院。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向赵州参学,赵州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其僧云:‘到过’。赵州说:‘吃茶去’。那僧去后,赵州又问另一位禅僧:‘到过这里没有?’这位新到的禅僧说:‘不曾到’。赵州同样说:“吃茶去”。

院主听到后便疑惑不解,他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这则公案的缘起。”

《云居山请茶开示选录》载:禅宗寺院吃茶,在赵州和尚以前就有记载。法堂前有一面茶鼓。敲鼓时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招待尊客长老。...到晚唐,赵州和尚在古观音院(今柏林寺)住下以后,才以吃茶作为参禅的一种方便方法以契入禅机。‘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吃茶去是叫你全身心的投入。不用这个那个,祖师西来意,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验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自赵州和尚之后,由于赵州禅风的巨大影响,形成一个有名的公案——赵州茶。与此同时的还有‘云门饼’。历史上并称“赵州茶”“云门饼”。

赵州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呢?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