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购买苏27全过程:支付5亿美元,反手就赚回100亿人民币

青春逐梦之旅 2024-12-10 17:41:15

文|娱栀

编辑|娱栀

本文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相关信源在文章结尾和文中截图

前言:

在中国空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引进苏27战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不光是空军实力建设进程中的里程碑,也让我们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军事落后到迈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

中国空军又是如何实现这一跨越的?其中那些默默无闻的谈判者、试飞员和工程师们,又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

千里迢迢觅良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缓和的春风,吹散了多年的隔阂,为中国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带来了转机。

当时中国空军装备严重老旧,急需换装一款先进战机,以提升战斗力,经过反复权衡,中国将目光锁定在了苏联的苏27战斗机上。

作为当时苏联的先进机型,苏27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让中国空军垂涎已久。

1990年至1991年间中苏双方就苏27的采购问题进行了艰难的谈判,14亿美元的总价对于财政吃紧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运筹帷幄的中方谈判代表,提出以5亿美元现汇和9亿美元的轻工业品相抵的创新方案,最终促成合约的达成。

这一决策是魄力与智慧的结合,它不光开启了中国空军现代化的大门,更以小博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军事发展的双丰收,甚至在后来让我们还赚了100亿人民币。

但是这场跨越时空的交易,其过程却远非坦途,在连续不断的意外和波折面前,中国是如何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将苏27这匹千里马牵入国门的呢?

坎坷之路,侧卫入华

签订合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军售合约,但新生的俄罗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考验。

尽管如此中方仍然通过灵活外交和真诚合作,赢得了俄方的信任和支持。

首批苏27战机飞抵中国的那一天,注定载入史册,从运输机货舱缓缓驶出的戈壁黄迷彩战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个个钢铁巨兽,昂首阔步走向中国空军的怀抱。

美好的表象下暗流涌动,用于测试的另外两架苏27,由于交付手续和谈判技术的复杂性,一再推迟抵达中国,种种变故无不在考验着中俄双方的诚意与毅力。

首批飞行员的心情,如同乘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他们既为自己即将驾驶世界一流战机而兴奋不已,又对陌生的俄制装备心存忐忑。

俄罗斯教官的狂野作风,更让这些初次见面的中国弟子们惊诧不已,文化的差异和工作的不同流程,甚至生活习惯的迥异,都成为了双方磨合的障碍。

但飞行员们深知他们承载着无数同胞的期望,肩负着祖国的重托,言语的隔阂、流程的龃龉,在共同的理想面前都成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这样在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工作中,在一次次酣畅淋漓的飞行后,中俄双方的默契越来越强,从最初的站在舷梯边,到最后并肩坐在驾驶舱里,他们从师生变成战友,从同事变成知己。

尽管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中俄两国携手共克时艰的坚韧,最终换来了收获的喜悦。

那么中国工程师是如何在苏27的基础上,开发出威名赫赫的中国制造的呢?

化茧成蝶,力量倍增

引进苏27只是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面对先进战机背后凝结的尖端科技,中国不甘人后,立志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苏27这把利剑,中国空军迫切需要掌握它的锻造之术。

中俄友谊的小船已然启航,军事技术合作的序幕也随之拉开,通过不懈努力,中方最终获得了苏27的生产许可,为自主仿制和创新打开了大门。

但学到的只是皮毛,吃透的才是真章,中国用拆的智慧,将引进的苏27逐一解剖,直至每一个零部件都了然于胸。

用建的决心一次次试飞,一次次改进,直到性能指标与原装苏27完全一致,用融的胆识,将苏27的技术与中国的工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产化之路。

就这样历经数年寒暑,备受期待的中国制造。歼11战斗机,终于振翅高翔。

它既有苏27的血统,又有中国智慧的基因;既传承了俄罗斯的先进设计,又融入了中国的创新理念,歼11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单纯引进的学生,蜕变为自主研发的开拓者。

如果说引进苏27是向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那么歼11的研制成功,则是中国空军实现蝶变的里程碑。

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1,中国不光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其进行改进,还可以大批量生产,快速形成战斗力,可以说正是歼11的加入,为中国空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伴随着歼11的不断改进和数量激增,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昔日因陈旧装备而羁步不前的部队,如今已能够挺进万里,捍卫万里长空。

苏27这个来自俄罗斯的尖端科技结晶,不光为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成为了中俄两国深化军事技术合作的助推器。

那么中国与俄罗斯,这两个曾经针锋相对的昔日对手,又是如何从军贸合作的初识到形成牢不可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呢?

携手共进,深化合作

苏27的采购不仅为中国空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中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笔军贸大单的达成,化解了两国多年的猜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双方都意识到昔日的对手已然化为挚友,携手合作方能共创未来。

苏27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中国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苏30战斗机、图22M3轰炸机、伊尔76运输机等一系列尖端武器,大幅提升了空军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系统、现代级驱逐舰等先进装备也陆续服役中国军队,为国防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俄军事合作绝不止于装备采购,在苏27项目的基础上,双方逐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交流机制。

中国工程师赴俄参观学习,俄罗斯专家来华传授经验,两国在航空发动机、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

通过这种联合研发,共享成果的模式,中俄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推动了彼此的军工产业蓬勃发展。

两国还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磨合作战协同能力,共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挑战,在军事利益休戚与共的背后,是对彼此道路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共鸣。

如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定位,两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结语:

支付5亿美元,赚回100亿人民币,中国从苏27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程,不光是一笔军贸交易,也1是一段国之大者的传奇。

这一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研发的艰辛探索,也带动了中俄关系的全面深化和国际地位的跃升。

中国空军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空军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环球网所发布《龙之翼!苏27战斗机在中国20年历程揭秘》

环球网所发布《俄媒曝光中国苏27及苏30战机国产化过程细节》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