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3日清明节,湖南细雨蒙蒙。
原本在这一天,毛岸青、邵华夫妇计划回湖南板仓冲老家扫墓,考虑到丈夫身体不是很好,加上细雨蒙蒙的天气,邵华曾建议过丈夫:
“今天的雨下得太大了,要不咱们改天再去吧,等雨停了再去?”
图|毛岸青与邵华
听了妻子的话,毛岸青低头不语,沉默了一阵,妻子的建议是为他好,但他已经多年没有回老家,没有给母亲去扫墓了,他不想再错过这次机会。
吃过了早饭,毛岸青心事重重,他望着窗外的大雨,犹豫了片刻,然后坚定的对妻子说:
“我们还是今天去吧。今年回长沙,我就盼着这一天,魂牵梦绕了很久,我想去见见我的母亲。”
尽管邵华很担心丈夫的身体,但她听了丈夫的话后,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她很能理解丈夫那种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话说回来,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先后付出了7个亲人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妻子杨开慧。
杨开慧牺牲一个月后,消息传到了井冈山,毛主席听闻消息后,心痛的不能自已,事后挥笔给杨老夫人以及亲属写了封信,并在信中沉痛的表示: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一直到解放后,毛主席都对杨开慧念念不忘。
对于毛主席,他失去了一生挚爱的妻子,而对毛岸青来说,他失去的是一生眷恋的母亲。
一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
大革命失败后,举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大量的共产党员以及革命群众相继被屠杀,周恩来、贺龙、叶挺领导南昌起义后,成功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屠杀的第一枪,从此时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以武装的革命才能对抗武装的反革命。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得到了与会人员一致响应,在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尽管多数的同志希望他能够到上海参加中央工作,但毛泽东却提出要到湘赣边界去,领导秋收起义。
在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专程回了老家一趟看望妻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开慧原本的计划是跟随丈夫一起参加秋收起义,但此行前途未卜,毛主席后来考虑再三,没有同意妻子的请求。
电影《建军大业》对此一幕有过细致的演绎,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目送丈夫毛泽东离开,两个年龄稍长的孩子不停地喊着:
“爸爸,爸爸……”
事实上,因为此去前途未卜,毛主席是打算半夜悄悄离开的。
图|《建军大业》剧照
杨开慧从床上醒来以后,看见丈夫不见了,又从屋子里的桌子上看到了丈夫留下的一封信、几块银元,立马追了出去,在寒风凛冽的晚上,杨开慧最终追上了丈夫,并将他留下的几块银元就塞回到丈夫怀里。
毛泽东此时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妻子,只是说了一句:
“等我安顿好了,再来接你和孩子。”
杨开慧深情款款的望着丈夫,也只说了一句:
“我等你回来……”
只是让杨开慧也没有想到,此次见面会成为他们见的最后一面。
毛主席当年离开家的时候,家里三个孩子都不大,其中长子毛岸英只有5岁,毛岸青4岁、最小的孩子毛岸龙才刚出生几个月。
在丈夫离开家里以后,杨开慧遵照党的指示,在湖南板仓老家继续开展地下斗争,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
图|杨开慧于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对于杨开慧而言,当时的局势分外危险,特别是后来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以后,长沙的敌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数次对她进行搜捕,杨开慧也不得不东躲西藏。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杨开慧尽量减少去看望的次数,还把孩子们全都改姓为“杨”。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老家看望孩子,不料被国民党军警侦知,湖南军阀何健听闻消息大喜过望,立马派出80多名军警直扑杨开慧家,将杨开慧连同8岁的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抓捕。
在几番威逼利诱不成的情况下,何健下令处决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
毛岸英经保释出狱后,在党组织安排下,三个孩子都被送到上海交给毛泽民抚养。
可遗憾的是,因1933年顾顺章叛变,上海的党中央一同迁往中央苏区,毛岸英三兄弟的处境登时糟糕起来,由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解散后,后来被“红色牧师”董健吾领回家去。
但在毛岸英的描述中,兄弟俩人曾过过一段流浪的日子。
毛岸英后来一直很怕看《三毛流浪记》,还对刘思齐说过这样一句话:
“除了给资本家当干儿子以外,三毛遭遇过的,我都差不多遭遇过。”
图|毛岸英与毛岸青
在这段日子里,毛岸英最小的弟弟毛岸龙病逝(也有一说法是失踪),而二弟毛岸青在上海流浪期间,因遭到反动军警殴打,留下了后遗症,也因为体弱多病,毛岸青后来回国后,除了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养病。
一直到1936年,上海的的地下党同志才找到毛岸英兄弟,在张学良的介绍下,毛岸英两兄弟以及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琦借助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的名义出国前往苏联。
二在异国他乡的日子,两个年龄本就不大的孩子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
毛岸青那时年龄更小,长期与父母失散,心中更加渴望亲情的陪伴。
可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的出现,带给了他们两兄弟母亲般的温暖。
1937年,贺子珍来到苏联,她很早就知道,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也在苏联,贺子珍对这两个从小就失去母亲、受尽苦难的孩子格外关心。
一到苏联,贺子珍就打听两兄弟的下落。
当时王稼祥也在苏联,正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部长,贺子珍与他也很熟悉,于是就找他询问:
“润之的两个孩子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告诉我。”
王稼祥打听以后告诉贺子珍:
“他们现在在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图|贺子珍
贺子珍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国际儿童院,临去之前,贺子珍还买了一大堆水果和食品。
毛岸英两兄弟之前就听说过贺子珍,只是从来没有见过,大约是因为幼年时经历的苦难太多,毛岸英兄弟对任何人和事儿都充满了警惕,对贺子珍的到来,也并不显得如何亲近,贺子珍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我叫贺子珍,你们爸爸可想念你们了。”
贺子珍主动打破僵局坐了下来,还拿了一个水果,一边削皮一边告诉他们:
“你们的父亲身体很好,只是工作很忙,他也还时常想念你们呢!”
贺子珍将自己无尽的关爱全部都给了两个孩子,那时贺子珍一个月只有70卢布工资,却要拿出一大笔来给两兄弟买衣服、食品,还给他们收拾屋子。贺子珍也曾想过让他们兄弟到自己住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去,但毛岸英兄弟一开始很不愿意,贺子珍也不好勉强,只好把地址写在纸条上,希望他们能主动去找自己,可毛岸英两兄弟是一次也没有去过。
毛岸英兄弟一开始对贺子珍并不显得如何亲近,毕竟在他们心目中,母亲只有一个杨开慧,但在长久相处中,他们总算能在彼此身上感受到一点善意,这让久久未能得到温暖的毛岸英兄弟心里很是感动。
毛岸英毕竟更年长一些,所以在生活上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一次偶然机会,在莫斯科长征红军干休所中,毛岸英听人介绍:
“你贺妈妈很早就参加革命了,是个传奇的红军女英雄,至今身上还有十几块弹片,她的革命故事可多了。”
图|毛岸青
毛岸英这才了解到,原来“贺妈妈”同他们的母亲一样,也是一个英雄,自此以后,毛岸英兄弟与贺子珍隔阂渐稀。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贺子珍也发现了两兄弟不同,毛岸英年纪稍长,自理能力很强,而且也很懂事,毛岸青虽然只比哥哥小一岁,但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
贺子珍也是后来才了解到,毛岸青幼年时在上海被反动军警殴打,留下了后遗症,她对这个孩子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心疼,对毛岸青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怀。
李敏1941年也到了苏联后,很快与毛岸英兄弟混熟,几个孩子在一起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对贺子珍而言,这同样也是一个安慰,而对毛岸英兄弟来说,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亲情般的温暖。
图|毛主席
毛岸英毕竟更年长一些,后来在苏联士官学校学习后,也就很少在回来,反而是毛岸青在贺子珍身边呆的更久。
贺子珍对毛岸青更是投入了无限的关爱,对他就像是对亲生儿子一般,甚至有时比对李敏更有耐心,同毛岸青说话,贺子珍总是轻声细语,这样毛岸青又重新找回了对母亲的感觉。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毛岸青回国,不久之后,在毛主席安排下,毛岸青被分配到黑龙江克山县工作。
1949年7月,毛岸青被调回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
离开了贺子珍身边,毛岸青感觉生活又像是回到了当初一样,父亲不可能有太多时间陪伴他,这让他的心情很是苦闷,毛岸青后来还对妹妹李敏说:
“我好想念贺妈妈,我想她.......”
图|毛主席与儿子毛岸英合影
其实,毛主席心中又何尝不疼爱儿子,特别是后来毛岸英牺牲在战场上后,对毛岸青的打击相当大,不久之后就病倒了,毛主席还特意嘱咐女儿李敏:
“我爱岸青,也很同情他,他很小就同岸英沦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刺激很大。他搬出去了。我很难过,以后你要代替我多多地照顾岸青了。”
毛岸青后来到苏联疗养身体,一直到1956年才被接回国,被安排在大连南山宾馆2号楼居住。
据曾在毛岸青身边工作过的张世保回忆,他在苏联的治疗其实并不成功,甚至反而还加重了不少。但在回到了大连后,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毛岸青这才好转不少,甚至连带着心情也好了起来。
图|毛岸青与邵华
李敏与孔令华结婚后,还到大连去看望过哥哥,后来知道哥哥喜欢外国古典影院,李敏回家对父亲说了一次,毛主席知道后,便出钱让女儿去买。
也就是在大连期间,毛岸青同邵华结婚。
张世保后来回忆称:
“两人虽不是一见钟情,但彼此互有好感。在大连住了一段时间后,邵华又回到北京继续念大学,当她再回到大连,与毛岸青结婚时,她已经转到大连的一所大学念书。”
邵华与毛岸青的婚礼时在大连宾馆举行的,虽然不是很隆重,但也有不少人参加,除了医护工作人员,还有一部分大连市委的领导同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连疗养的徐海东大将也出席了婚礼。
毛岸青的生活也逐渐进入正规。
图|毛岸青夫妇全家合影
1970年,毛岸青与邵华的儿子出生,毛主席对这个孙子的出生格外喜欢,并亲自取名为“新宇”。
也许是因为幼年时的经历记忆深刻,毛岸青始终陪伴在儿子身边,不想让儿子的童年也缺少父爱。
不过,因为兄弟姐妹之间彼此忙碌,李敏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哥哥,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敏才打听道哥哥嫂子住在北京西山的一个小院里。
那次,李敏专程去探望,发现哥哥虽然人瘦了不少,但精神却好不少,毛岸青见妹妹来,心情也是格外高兴,两人彼此用俄语互诉衷肠。
毛岸青还专门问了李敏贺妈妈的情况,李敏也都一一回答。
三据邵华回忆,源于毛主席的教导,毛岸青生平谈自己的贡献很少。
事实上,毛岸青默默无闻的做了不少工作,当年在中宣部翻译室工作,毛岸青翻译了不少俄文著作,比如《列宁选集》,毛岸青是翻译的主力。
对丈夫所作的工作,邵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此都不知情,后来还是因缘际会之下,在国家图书馆才查阅到毛岸青当年参与翻译的部分书目。
甚至于,就连邵华了解到的也只是一部分。
图|1962年春,毛泽东和毛岸青(左一)、邵华(右二)等在一起
毛岸青生活中,常对邵华说的,基本上是一些幼年时的经历,还有就是对父亲、母亲的怀念。
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的接待记录中,毛岸青与邵华夫妇是毛主席子女中回韶山最多的。
1962年春,毛岸青、邵华夫妇在婚后回到北京,毛主席特意嘱咐他们回老家看看,还打趣的说:
“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
遵照父亲的指示,毛岸青夫妇回老家省亲,还回了长沙板仓老家,当时毛岸青的外婆向振熙还在世,看着眼前的外孙、外孙媳妇,向振熙高兴地合不拢嘴。
也许是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在毛主席逝世后头一年里,邵华陪着毛岸青回了一趟韶山。
1990年3月清明节,毛岸青、邵华冒着蒙蒙细雨回湖南老家扫墓,望着母亲杨开慧的墓碑,毛岸青的眼睛登时湿润,他抬手拂去墓碑上的尘土,这也是他时隔多年后,第一次回老家替母亲扫墓。
毛岸青扫完了墓,临走时在姓名登记簿上写了三个字“杨岸青”。
尽管邵华始终不断安慰,但毛岸青始终只有一句话:
“我想妈妈。”
1995年2月8日,毛新宇从韶山回家后,向父亲说起了韶山的新变化,再一次勾起了毛岸青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几乎是立即决定,回老家一趟,韶山的百姓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欢迎毛岸青回家乡。
尽管那时毛岸青已经72岁高龄,但也许是因为回老家高兴,整个人显得十分精神,虽然考虑到身体健康,医护人员只准他和水,但面对老乡递过来的一支烟,毛岸青还是毫不犹豫的把它点燃了,大口大口的吸完了。
了解丈夫心意的邵华后来同丈夫参与主编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并且还参与策划摄制了《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2001年,在杨开慧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毛岸青以年过七旬的高龄,同妻子邵华为母亲谱写了一首赞歌《最美的霞光》。
毛岸青不止一次的说过,想在逝世后同母亲葬在一起。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病逝,终年84岁。
邵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丈夫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毛岸青是一个平凡中见伟大的人、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不愧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好儿子。”
2008年6月24日,邵华因病去世后,同年12月21日,毛新宇带着双亲骨灰回到老家,将骨灰安葬在长沙杨开慧烈士陵园:
“从今天起,您与奶奶就永远在一起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