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浩潜评星座 2024-09-11 15:21:18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视作刍狗,任其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也无所偏爱,将百姓视作刍狗,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

它空虚而不会穷竭,越拉动它风就越多。

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注释]

①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用后即弃,比喻天地对万物的无情,任其自然生长与消亡。

②橐龠:古代的风箱,比喻天地间虚空而能生出万物。

③不屈:不穷竭。

④俞:通“愈”,更加。

⑤多闻数穷:听闻太多反而使人困惑,不知所从。

⑥守于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虚静。

[评析]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概念,这里的“不仁”并非指残忍或不道德,而是指天地和圣人对万物和百姓没有偏爱,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发展和消亡,不进行人为的干预。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即万物应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也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度干预或控制。

老子通过风箱的比喻,说明了天地间的虚空是生生不息的源泉,它虽然空虚但却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和变化。这与“道”的特性相吻合,即“道”无形无象,却能生育万物。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的观点,这反映了他对知识和智慧的看法。他认为过多的知识和听闻会使人迷失方向,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通过“无为”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这种思想对后世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