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三刀(公众号“黄三刀”,欢迎关注)
历史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的。写学术了,那是论文,阅读的圈子有限,评职称用处可能还大点。写写“秘史”“野史”,老百姓是比较愿意“欣赏”的,否则无法解释前些年《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之类电视剧的爆火。
话说“秘史”“野史”者,藏于乡野的未经人道、不为人知之秘密历史也。大如郑振铎先生首荐的《蒙古秘史》,讲述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历程;小如《某某秘史》,专揭个人隐私下三路,当然,这个“个人”,多半是名人。不是名人再“秘”再“野”也没人理睬。
写“史”得有功力,你让我写就成了狗屎,无法历经写作那种“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文字裂变。仿佛一个辛劳的采集者,可以从历史的天空中,从传统文化的田野里,捕捉各色翩翩起舞的蝴蝶,精心制成标本,镶在一个镜框里,让我们欣赏。而一个毫无章法的采集者,只能站在旷野中,使劲深呼吸,不知芬芳和着粪土之味从何而来。
如果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那么,历史文献就仿佛化妆盒里的各色粉底,需要多维度使用。需要正史、野史、碑记、坊刻、民间传说、学术论文等等互为应证,涂来抹去。
对历史文献的多角度解读,是真正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历史文献,才能真正理解历史,“逼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话说历史是不可能还原或再现的,只能逼近。
历史文献作为文字形式的存在,有它形成的语境,这种语境是由当时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全国的地方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民情的,还牵扯到一些引发文献形成的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甚至细节。
所以,任何单向解读都可能是一种误读。过去,我们为了某种政治需要,往往对历史文献进行单向的,甚至歪曲的解读,十分不可取。
话说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对历史不关注的人,往往会成为历史的牺牲者。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然而如果不幸成为这样的人,咱也没有丝毫办法,毕竟咱都是一粒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