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后,一场大范围强寒潮,让我国大部分地区感受到了冬天的冷酷。
截至11月9日,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辽宁中西部多地积雪深度打破了观测史纪录,局地达到半米左右。 图源:中国天气网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给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造成的影响格外大。轻轨停运、高速封闭、学校停课……面对一个个暴雪红色预警,当地多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辽宁锦州遭遇暴雪,车辆被厚厚积雪覆盖。 图源:中国天气网与此同时,一场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联合国大会正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依然是大会的重要议题。
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 图源:新华社一面是大风裹挟雨雪带来的强降温,一面是各国继续为防止地球进一步变暖而艰苦谈判。冷暖交错,令人不觉疑问:地球到底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爬行在雪地里的气象观测员
雪花,对南方地区憧憬雪景的人而言可谓梦寐以求。但身处东北,经历过11月7日开始的今冬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风雪天,或许就并不认为下雪有多么美好。
强寒潮带来了罕见的降雪量。11月8日晨至9日晨,24个小时内,东北地区共有33个站点打破历史同期降水纪录。
近期全国最大积雪深度实况图。 图源:中国气象局不少地区还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积雪深度。辽宁的阜新,吉林的双辽,雪深最高纪录甚至整整翻了一倍。
11月5日开始,内蒙古通辽市当地气象局已发布3次暴雪红色预警信号,4次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这里正经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暴风雪天气,8个旗县区受灾,受灾人口超过5000人,因灾死亡1人。
内蒙古通辽的部分地区积雪没过膝盖,气象观测员进行雪深观测。 图源:中国天气网通辽库伦旗国家气象观测站最大积雪深度达50厘米,当地的气象观测员为了开展雪深、冻土观测,维护被积雪覆盖的设备,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有时候必须手脚并用地爬行,才能艰难向前。
截至11月8日18时,受降雪及路面结冰影响,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共计63个路段公路封闭。
在沈阳市沈河区,保洁人员在铲雪。 图源:新华社寒潮天气自北向南推进,所到之处北风呼啸、雨雪上线、气温大跌。上海也遭遇今年入秋以来最强降温天,气温一天之内骤降近15℃,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网友们纷纷发圈:秋裤已经安排上了。
广东也受到了寒潮影响,11月8日,广东大部地区的气温相比前一日同一时段骤降10℃以上。
最强寒潮让广东一夜入冬,广州街头的行人披上了外套。今年冬天还会继续冷下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须知道为什么刚刚入冬就会这么冷。
在对各路气象专家的访谈中,“双拉尼娜年”“拉尼娜事件”等字眼频频出现。这个在幕后“操纵”的“拉尼娜”到底是什么?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
数据显示,形成拉尼娜现象以后,我国冬季总体偏冷的概率在70%左右,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且导致冰雪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 图源:新华社由于去年冬季,我国也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所以今年再次形成拉尼娜现象后,将成为“双拉尼娜年”。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拉尼娜的强度会弱于前一年,但其气候影响不一定会弱。在拉尼娜的大背景下,更冷、更暖、更涝、更旱的极端天气较大概率会持续上演,而今年发生在各地的自然灾害即验证了这一理论:
今年3月,沙尘天气下的宁夏银川街头,抑尘车在道路上作业。 图源:新华社——3月,北方多地遭遇了近10年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沙尘暴;
——5月至6月,极端强对流天气频繁上线,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
今年7月,郑州市内现暴雨灾害,市民在转移物资。 图源:新华社——7月中旬,北方接连现两轮极端强降雨,河南、山西出现特强降雨过程,其中河南受灾严重;
——9月至10月,南方多地度过“史上最热”的国庆假期。
今年的冬天还会冷下去吗?近期还会不会有寒潮来袭?
中国气象局多位专家表示,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已进入尾声,目前各地天气呈现转好趋势。北方大部最高气温将止跌回升,但气温依旧偏低;南方降水范围将迅速收敛,阳光逐步“上线”。
而在11月14—16日,北方又将面临一次弱冷空气过程,强度不及此次。11月中旬后,全国大部气温会逐渐回升到常年同期正常水平。
想必许多人还对2008年南方地区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记忆犹新。可以放心的是,气象专家们判断,今年虽然冷空气频繁,但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要差于2008年,应该不会出现当年那么极端的天气灾害。
但须注意,预计明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
11月7日,在处于封控管理下的北京市昌平区天通北苑第二社区,环卫工人在清扫积雪。 图源:新华社全球真的还在变暖?没错。
强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
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1850年以来的前一个十年更热。
事实上,正是因为全球变暖,造成高温热浪、寒潮、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蓝皮书就写道,我国极端冷事件次数近年总体是减少的,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也就是说,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往往不是普遍而均匀地升温,而是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极端的热,要么极端的冷。
今年以来,欧洲灾难性洪水、格陵兰岛最高点首次降雨、喀麦隆首次“降雪”等事件,都在宣告一个事实——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全球范围成为新常态。
此时此刻,在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各国正共同努力在控制全球变暖,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等方面达成共识。
11月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表讲话。 图源:澎湃影像过去一周,有151个缔约方提交了更新版的国家自主贡献举措;许多经济体宣布将于本世纪中叶达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这些经济体的排放量占全球的近90%,其GDP占全球的90%以上。
此外,46个国家签署承诺文件表示将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富裕国家承诺在21世纪30年代前“退煤”,较贫穷的国家承诺的期限则是本世纪40年代。
节能降碳,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法,让我们一起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综合:新华社、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报社、新华网、央视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话题整合】魏伯航 邓晓慧 实习生 胡慧萍
【策划】张哲 尤立川
正是因为变暖,所以极端天气和气候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