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22日,下午,桐城县第二自卫团二营营长钱武魁奉命,带领一个连队前往钱家铺(现铜陵市枞阳县钱铺镇钱铺村)一带催粮。当天,部队到达钱家铺时已经临近天黑,因为此地靠近解放军游击区,平日里经常有游击队出没,为了防范地方游击队的突击、偷袭,钱武魁下令,将连内的三个排按照“品”字形分散驻下。
当夜,钱武魁带了一个排,夜宿在潘家祠堂之内。
入夜前,钱武魁排查了一遍岗哨之后,便和衣睡下了,睡到两三点钟的时候,钱武魁突然感到,耳畔好像有人在轻喊。
“钱营长,钱营长……”
睡梦中的钱武魁,随后一个激灵猛地醒了过来,扭头一看,只见身旁的警卫兵凑近,正轻喊着自己。
“什么事儿?”钱武魁揉了揉眼。
“外面来个人,非要亲自见你,枪已经下了。”
“把他带进来吧。”钱武魁听罢坐起身,斜披了件衣服,拍了拍大腿说道。
不多时,便看到一名穿着灰黑色衣服的男子,被警卫兵带了进来,借着祠堂内的灯笼看去,这人也就三十出头的光景。
“你找我?”钱武魁斜着眼睛,瞥看着对方,确定了这人自己是不认识的,“什么事?”
然而,下一刻,对方一开口,可让钱武魁和屋内其他国民党军士们不淡定了。
“长官,我叫钱光道,是钱家铺游击小组组长,我有要事向您报告,”对方凑近两步,低沉着声音,神秘兮兮地开口道,“我们的那个游击队现在正在周冲那边住,有五十来人,只要你们现在过去,一抓一个准,都在被窝里睡觉呢。”
钱武魁听罢,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再次仔细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的这个钱光道,这人是游击队的叛徒呐!
按照常理来说,国民党军官遇到游击队那边的告密叛徒,必然是欣喜非常,但钱武魁此时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十分复杂。
因为,在旁人看来,钱武魁是刘东雄手下的得力干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其实早已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有了秘密联系,成为了我党的一名秘密潜伏的内线人员。
钱武魁看着面前,一脸期盼、忐忑不安的钱光道,心下不禁有些懊悔,早知道让此人单独给自己汇报好了,这下周边所有人都听到了此事,这里面还有不少人是刘东雄的心腹,想要阻拦、遮掩一番都不可能,这件事儿倘若处理不当,后果堪忧。
但眼下,若是依了对方,领人去突袭游击队驻地的话,游击队这边必然损失惨重,怎么才能想个法子让游击队这边化险为夷呢?
钱武魁脑子里飞快地想着主意,忽然一道光芒闪现,他想到了一个法子——拖一拖。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说的话,我得确定一下之后,才能相信,谁知道你会不会假投降,故意引我们进包围圈呢?”钱武魁沉吟了下,假意慎重分析道。
随后,他不顾钱光道指天指地的发誓、保证,让钱光道立即回去带路,随后他又派出十几名士兵一起跟着钱光道,去周冲附近打探情况虚实。
“先别惊扰了弟兄们,让大伙儿先睡个饱觉,等打探回来虚实,确定了消息是真的之后,咱们再行动不迟。”钱武魁吩咐下去,众人哪会想到营长还有别的心思,自然是感念不已,纷纷回去等消息了。
一直等到天快亮的时候,先前派出去的那十来名士兵才带回了消息,钱光道没有撒谎,周冲那边确实住了游击队。
看着天已微曦,天际边的云朵已经染了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钱武魁暗自寻思着,这个时候,游击队那边应该已经准备起身了,自己现在起身往那边赶,对方要逃跑的话,应该就会稳妥许多了。
权衡之后,钱武魁当即肃然起身,随即大声下令队伍起身集合,火速赶往周冲去抓人。
“快步前进,不要停歇,咱们跑到周冲去,此次务必一网打尽!不能放走一个人!”钱武魁一路催促着部队众人,摆出一副火急火燎、势在必得的样子。
一路疾行,到了周冲附近之时,钱武魁爬到了高坡之上,随后拿出了望远镜,向周冲方向看去,只见村内人来人往,西面的空地处,游击队已经开始集合,看样子是准备离开村子了。
钱武魁见状,心下更是了然。
稳了。
随后,钱武魁便指挥若定起来,“第一排,从左,第二排,从右,绕道迂回从后山包抄,第三排随我从周冲正面突击,一个也不能让他们跑掉。”
下令之后,钱武魁便带着第三排向前快步疾行,当他们来到距离村子还有一里多地的严塘埂之时,钱武魁便掏出短枪,冲着一二排可能包抄的路线外围方向开枪射击,借之向村内的游击队示警。
十几分钟之后,全连将整个周村包围了个严严实实,然后钱武魁便指挥众人突入村内抓人,一时间,一众国民党士们踹门入户,整个村子开始鸡飞狗跳起来。当天,一众国民党士兵们将村子翻了个底朝天,忙了大半天,却最终没有找到半个游击队员的影子。
最终,一名士兵从村外林子内,拾到了一支游击队撤退时、无意间丢失的长枪,钱武魁便如获珍宝,让人将之仔细收好,随后将它作为战利品,回去向刘东雄汇报了添油加醋一番的“遭遇战”功绩。
几天后,经地下交通站传递消息,钱武魁向游击队方面揭出了那个隐藏在队伍中的叛徒——钱光道。
当夜,钱光道便被秘密镇压。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62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安庆文史资料》,钱武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