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古为今用,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状元的学习方法!

粘人说文化 2024-06-08 20:10:39

“状元”一词,在中国古代是专指殿试第一名的。

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1300多年间,全国一共出了700多位状元。这些状元中,有不少人成为彪炳千古的杰出人才。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张九龄、贺知章都是状元出身;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也是状元及第。宋代有著名的文学家苏洵,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分别考取了状元和探花。明代则有名垂青史的大思想家王阳明等。

问题来了,古代状元是怎么学习的呢?他们又有什么学习方法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读书要有目标感

古人读书学习,首先要立志。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就是这个意思。有了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之后,才能产生动力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北宋大文学家苏洵,年轻的时候并不爱读书学习。直到25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但屡试不中,后来干脆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闭门不出,苦读五六年,才学大有长进。

二、勤能补拙

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对古代读书人来说非常重要。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某(我)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他的意思是自己小时候读书时,看到书上讲圣人与常人本性一样,就很高兴,以为自己也能成为圣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熹逐渐认识到,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于是他“日用二膳”,即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两半,半天读书,半天做事;读书时全神贯注,做事时认真负责。

三、循序渐进

古代读书人在学习上很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要先读通一经,再旁及其他经典著作。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意思是说,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而且要读到精通为止。

四、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古代读书人的又一种学习方法。它指的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南宋学者朱熹曾经提出过“读书须教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的观点,也就是说,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敢于提出疑问并积极寻找答案,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五、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古代读书人在学习上的又一个重要方法。他们认为,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思想精髓。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过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泛学习后要详细询问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然后谨慎思考和分析判断,最后坚定地去实践所学到的东西。

六、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是古代读书人在学习方法上的一大特点。他们认为,读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得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夫学问岂以他求为哉?”他认为学问不是用来追求其他东西的,而是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