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270
首先,我喜欢“愚庐”这个名字。它让我想起杭州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苏州的“退思园”、成都的“杜甫草堂”和惠州桥西“趣园”。这类民居之名,大抵都有一种谦和低调内敛的气质。体现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论你有无才华钱财权势地位,谦逊内敛都是值得倡扬的。读书学问、儿女情长、功名利禄,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因此喜欢,增加了我去造访的兴致。
也巧,愚庐的愚,不仅有自谦之意,也恰是愚庐主人张守愚字号中的一个字。守愚,有点意思,让我想到藏拙。据悉,张守愚原名张大中,守愚是他的号。正因为经历了世事风雨,饱尝了人间冷暖,方知方懂守愚的奥义。
现代人来看愚庐,揣测多会跟将军有关,跟一个人的名气有关。当然,也跟他对革命积极的态度有关。故愚庐,也称将军楼。这或许也是这座建筑的价值意义所在。
愚楼正面
愚庐位于蔗埔村最北端的上围村小组。它的特别之处,主要凸显在门、窗的式样上,尤其是前脸。带柱的拱门,并塑以纹饰,具有西式风格。而正门则是地方特色的趟栊门。整体建筑中西结合,既有中国地方元素,又兼具西式风格而显得洋气。
可惜门是关着的,没见到屋内情况。
在愚庐的右边,隔着五六米的距离,另有一座几分相似的建筑。墙体一样,据保存现状判断,建造时间估计也差不多。不同在于,正面没有劵拱,中部也没有凸出,阳台为通式廊檐。
从这两座相邻老宅样貌的区别来推断屋主的不同。愚庐是戎马生涯的将军,而右边老宅或是本地具有一定财力的富户,不过,已经没有人居住的迹象。
两座毗邻老宅都很安静,当年,这里或许就不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主人选择近山的最北端,远离村集,想必也是有意为之。所以,我见愚庐,颇有退思之意趣。
愚楼正门前凸出部分
据了解,张守愚(1894-1976),原名张大中,字卓英,以号守愚知名。据《惠阳蔗埔张氏族谱》记载,张守愚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与叶剑英元帅同是第十二期学生,在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后便投身革命。1938年,在抗日战争正果战役中表现突出,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旅旅长。1941年初,张守愚升任为国民党某部中将参谋长,是年年底,他却离开了部队,返回老家做了一名小生意人。开了一家布店,兼卖香烟、药材等杂货。解放战争开始后,张守愚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敌视东江纵队,相反还协助他们打倒横沥、矮陂等地的反动武装势力。1948年,移居香港。1976年去世。享年82岁。
1934年,张守愚从南京带回图纸,选择在蔗埔村的上围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一层夯筑,二层青砖砌筑,建筑俯面整体呈“凸”字形,凸出部分为阳台。占地面积346.8平方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面阔12.65米,三开间。进深20.8米。门向南偏西20度。进门为大厅,两边为房间,最后为天井。两房隔天井相对,并开边门通往屋外。前檐四柱三门为朱红色仿罗马柱欧式拱门,两边为砖柱。檐壁有花草和回纹雕饰,糅合了中西建筑元素,正门是一木质的趟栊门,兼具通风透气和防盗的功能。二层阳台与楼顶晒台砌绿釉瓷瓶围栏。二层顶上建女墙,中间砌横匾,灰塑“愚庐”二字,文革期间被人凿掉。
1949年,愚庐被没收后曾一度用作村里的粮仓,20世纪70年代末才收回。现愚楼仍有张守愚后人居住。
2013年,愚楼被公布为惠城区文保单位。
愚庐文保碑
正门是木质趟栊门
顶上的塑饰,还有一完好的燕窝,像是今年新做的
女墙横匾“愚庐”二字被敲掉,隐约可见
愚庐侧面
从愚庐往右边的老宅看
愚庐右边的老宅
从右边的老宅往愚庐看
小猫被惊,爬进窗内
从后面看,左边部分是愚庐
愚庐附近的何氏宗祠
上围小组路口的协天宫。据协天宫重建(2017年)碑记上写,“蔗布村上围协天宫”,是不是说蔗埔村以前叫蔗布村呢?(图片实拍于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