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了!台海风暴再起,中方对美彻底失望,直接拒绝会见美防长

刘伟说事 2024-11-21 16:12:39

中美防长本有一次面对面的机会,这场会晤安排在老挝的东盟防长会议期间。奥斯汀的计划是利用这个场合,与中国防长董军展开一场直接对话。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中美高层恢复军事沟通的尝试,背后却暗藏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的复杂算计。

然而,这次会谈提议被中方断然拒绝,整个局面出现急剧反转。拒绝的直接原因,显然与美国持续推进对台军售有关。

11月20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消息披露中方的反应,让国际舆论开始重新审视台海局势中的关键风险。

10月底,美国政府宣布了价值19.88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这是拜登任期内规模最大的一笔军售交易,包含三套“国家先进地空导弹系统”(NASAMS)和其他高性能军事装备。

分析认为,这套防空系统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台军的防空拦截能力,尤其在对抗巡航导弹和低空飞行器方面表现突出。

从技术层面看,这款系统主要配备三种导弹,射程覆盖从短程到中程,但它的雷达能力显然不足以对抗解放军的隐身战机和无人机。这些设备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战斗力的“政治信号”。

NASAMS系统曾在乌克兰战场展示过有效的拦截能力,美军高层对此非常自信。然而,台海局势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不同。

乌克兰战场主要面对俄军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防御需求相对单一,而在台海,解放军已经形成了从隐身战机到饱和导弹攻击体系的全面优势。

NASAMS所依赖的“哨兵”雷达,对于这些隐身平台几乎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台军采购这些装备,更多是出于政治需求,而非军事实际。

美国方面显然清楚这些装备在战场上的局限性。美台之间的军售本质上是一种外交工具,用来向北京施压,同时向地区盟友展现所谓的“承诺”。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华盛顿试图以最小成本维持地区战略主导地位的一种方式。台海问题因此被进一步政治化,美国通过军售为自己在亚太地区争取更多谈判筹码,但这种策略正在显著削弱中美之间的信任基础。

中方拒绝防长会晤,清晰地传递出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会晤是沟通的手段,但绝非解决问题的前提。

美方如果一边口头宣称“一个中国政策”,一边却用军售破坏地区稳定,那么中美高层的任何接触都毫无意义。

从更深层次来看,中方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美台军事合作的回应,更是对华盛顿整个亚太战略的一次反击。

台海局势近年来因外部干预而不断升温,而美国试图打造“亚太小北约”的战略构想无疑加剧了这一态势。

从韩国、日本到菲律宾,美国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地区国家拉入对华围堵的框架之中。台海问题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最具爆发性的矛盾点之一。

对于美国而言,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对台政策巩固国内支持,尤其在面临2024年大选的背景下,台湾议题成为内政外交的双重工具。

然而,这种策略可能是危险的。台当局在美国的鼓动下,逐渐形成对军事装备的过度依赖,却忽视了真正的安全问题始终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的一句话形象地总结了这一点:靠买武器买不来安全,只会增加危机。

这场外交风波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一次简单的会晤取消。对华盛顿而言,拒绝奥斯汀不仅意味着军事层面的沟通受阻,更是对美方长期以来战略模糊政策的一次直接挑战。

更深的潜台词是,中方不再愿意忍受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试探性行动。拒绝会晤已经不是一次单纯的外交表态,而是一种高级别的反制行为。

国际舆论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日本学者认为,中方的这一动作让美国在地区外交中陷入被动,而东盟内部则担忧台海局势恶化可能殃及整个地区稳定。

一些美国务实派评论指出,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正在失控,而台当局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风险。对于中美关系来说,这场风波预示着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这种竞争很可能将对全球地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台海局势如何演变,仍然充满未知。美国会否调整政策以避免更大冲突,亦或继续在台湾问题上试探中方的耐心?

而北京是否会采取进一步行动表明立场?台海局势不仅是两岸的课题,更是全球大棋局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30 21:03 19.88亿美元!拜登政府任内最大规模对台军售,意欲何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