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孩子的生活底色,宝宝不仅能够感觉到,而且内化在孩子的性格上。1、宝宝的“全能自恋期”得到充分满足,才能获得安全感。婴儿出生后的前2个月,处于“正常的自闭期”,感觉自己还在妈妈的子宫中。所以婴儿出生的前3个月,也被称为“第4妊娠期”(1个妊娠期为3个月)。婴儿出生后处于和妈妈一体的感觉中,不存在单独的婴儿,只有母婴关系。婴儿离开母亲,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的都无法存活。
婴儿空间逻辑思维还未发展,父母故意延迟5分钟满足孩子,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来说,他感觉到的是独自被放置在,孤寂的深渊中,无论自己怎么呼唤,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 宝宝的哭泣,就是在告诉妈妈:“妈妈我现在需要你,我很害怕,你能抱抱我吗?”0-6个月的婴儿宠不坏,宝宝的“全能自恋”得到完全的满足,宝宝与妈妈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注意力向外发展,从关注自己,发展为探索世界。
棉花糖实验经常被人引用,说的是,孩子能等1个小时后,吃面前的棉花糖,就能得到2倍的奖励。后来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够忍住不马上吃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个实验被父母错误地认为,是延迟满足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所以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试图让孩子明白需求必需等待,从而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实际上是把原因当结果了,孩子之所以能等待1小时再去吃棉花糖,是因为孩子确信1小时后,实验人员会兑现2倍奖励的承诺。
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认为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才是最保险的,1小时后能否兑现充满未知。孩子等不及的消费掉眼前的利益,一旦父母不能及时满足孩子,因为恐惧得不到,孩子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兑现。孩子是因为信任,所以能够耐心等待。婴儿从小饥饿、哭泣、抱抱都能被及时、充分地满足,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感成为孩子的生活底色,对父母和世界充满信任,确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满足,和情绪可以自由地表达。孩子的所有需求都需要被满足,被满足够了,才能走出去。
安全感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安全感是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当一个孩子从小充满了安全感,他的内心是安全的,可以大方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力量。相反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对于外界的不确定性,会让他拒绝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内心是不确定且不安全的。
在心理学上,婴儿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前3年,那么婴儿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陌生的世界,对于宝宝来说,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等,输入大脑的信息都会新奇而带着刺激,而妈妈的陪伴、拥抱和笑容,是宝宝在这些陌生里不变的熟悉,妈妈要随时随地在,宝宝也希望和需要随时随地感觉到有妈妈在。他就会坦然不惧的去感受一切。这就是安全感。
无论什么时候,哪种情况下,妈妈都不会让他感到不知所措,都可以让他依赖让他钻进臂弯,让他释放情绪或哭或闹,用微笑和温情给他一片春风和煦晴空万里。这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就像饿了有奶喝,冷了有衣穿一样,怎会感觉不到?不但能感受到,而且是最重要的感受。一定要给他,持续不断的给他。无论父爱还是母爱,都是宝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爸爸妈妈在给与孩子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