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4年,东吴大将徐盛沿长江多布疑城假楼,又列百艘大战船于江上。曹丕站在江边,发出了感慨:
“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不擅水战,水军孱弱,是曹魏一直拿东吴没办法的根本原因。
几十年来,曹魏在数次争论是先灭蜀汉还是东吴的战略规划中,结论总是一致的,就是先灭掉蜀汉,再收拾东吴。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曹魏已被司马氏专权,262年,司马昭定下计划:
“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263年,司马氏灭蜀汉,266年,司马炎以西晋代曹魏,三国只剩下了东吴。
这一年,司马炎30岁,东吴孙皓24岁,刚做了两年皇帝,两国接壤的疆土长达千里,东吴岌岌可危。
一、第三功臣:王濬
269年,初步稳定政权的司马炎准备伐吴。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长江天险的存在,西晋仍然没有解决水军战斗力的问题,所以直到11年后,西晋才拿下东吴。
这个漫长的等待,主要就因为一件事而拖延:水军。
而负责替西晋筹备水军的人,就是王濬。
272年,羊祜向司马炎推荐了王濬,专门负责水军的筹建和训练。
此时的王濬已经是66岁的老将了,他督建的连舫大船可以容纳2000名士兵,四周以木栅为栏,中间有瞭望台,甲板上能跑起战马来。
这支水军,王濬整整打造了7年,史载: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此时,73岁的王濬才上书司马炎,请求正式讨伐东吴。
279年,晋军兵分六路,又是王濬这一路的水军从成都顺江而下,轻松化解江面上东吴布置的铁锁和铁椎,一路上几乎无人敢抵抗,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第一个冲进东吴建业,逼迫孙皓投降。
用7年的时间准备水军,补足晋军最大的短板,只为了用最小的伤亡代价和百分百的把握,一举拿下东吴。
王濬灭吴,论功第三。
二、第二功臣:羊祜
279年,西晋分六路进兵东吴,这个大战役规划,其实是已经去世的羊祜早在276年提出的,司马炎只不过晚了三年才去照做罢了。
从269年司马炎开始准备打东吴,羊祜就是前线总指挥,到278年病逝,羊祜刚好和东吴对峙了10年。
按照羊祜的规划,在276年时,西晋就具备了灭吴的条件,但因为朝廷中主战和反战两派的争斗不休,所以,郁郁不得志的羊祜278年就憋屈死了,而第二年,司马炎才最终下定决心出兵伐吴。
让司马炎最终下决心的主要两个人,都是羊祜推荐的人才,一个是负责水军建设的王濬,一个是接自己班的杜预。
羊祜活了57岁,一生真正做事的时间也就是晋筹备伐吴的这10年。
但正是这10年,让西晋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都全面碾压了东吴。晋灭东吴,羊祜才是总规划师。
那这么厉害的羊祜,为何早没听说大名,又为何在任期内没拿下东吴呢?
1、在266年司马炎上位之前,羊祜一直活得很谨慎。
羊祜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女儿,夏侯氏是曹魏的绝对死党,而夏侯霸又投降了蜀汉,所以司马氏按理说,不应该让羊祜活的。
但羊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她姐姐是司马师的老婆!
所以,在谨小慎微中,羊祜竟然没受争权的影响,在两派打架中,苟活到了司马炎时代。
2、东吴还有一个名将陆抗
陆抗是东吴最后一位名将,他的地位有点像战国末期时赵国的李牧。
李牧活着的时候,秦始皇真没办法统一六国的,碰到李牧就败;陆抗活着的时候,司马炎也对东吴毫无办法,即使是羊祜,也打不过陆抗。
好不容易熬到274年陆抗去世了,西晋朝堂上却又陷入激烈的主战反战矛盾中,羊祜就这么被蹉跎了岁月。
可以说,晋灭东吴,除了思想上尚未统一,羊祜做好了所有准备,论功第二。
三、第一功臣:孙皓
讲真,比起残暴昏庸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西晋的司马炎只不过是相对好一点罢了。
羊祜早在276年给司马炎上的《请伐吴疏》就明确指出:
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意思是,此时的东吴比当年的蜀汉还要菜,赶紧统一了吧!
但司马炎还是拖延了三年,由此就可见司马炎的水平也不过尔尔。
但好在有一个更糊涂且残暴的孙皓。别的不讲,单就战术层面上,东吴至少还有两点,可以给西晋造成巨大困难:
1、在长江中上游的西陵、建平加强防御,断掉顺江而下的西晋王濬水军主力。这个再正常不过的打法,陆抗、吾彦等人都曾多次给出建议,孙皓就是不听。
2、在建业集中优势兵力死守,不让晋军过江,是东吴沈莹给出的最后建议,结果孙皓竟然同意张悌渡江而击的蠢招,把最后的保命机会也消耗殆尽。
没有孙皓的倒行逆施,西晋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统一,毕竟当时,双方的兵力仍然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所以,晋灭东吴,孙皓绝对是榜一大哥。
百年前,孙坚、孙策父子起兵江东,此后,周瑜羽扇纶巾火烧赤壁,吕蒙擒获关羽,陆逊夷陵大破刘备,孙权称雄江南,是何等热血澎湃的基业啊!
如今,孙皓却只能举江南而降,“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