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美食博物馆

餐饮品牌设计 2024-05-23 03:56:56

在一座座城市中,博物馆以旁观者的视角不动声色地见证着城市各方各面发展的步伐。近年来,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约有150余家饮食文化博物馆,还有很多在建的和将建的,有中规中矩的,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更有出人意料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走进这一座座饮食文化博物馆吧。

中国泡菜博物馆

泡菜,古称“范(蕴)”,念作zū,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是一种在低浓度食盐液中泡制的蔬菜乳酸发酵加工品。世界各地都有泡菜的影子,风味也因各地做法不同而有异。

早在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开始培育并种植蔬菜。在漫长的实践中,勤劳的远古先民用盐将蔬菜通过渍或腌的方式把生鲜蔬菜保藏起来,这种腌渍菜就是泡菜的雏形。“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出自《诗经·那风谷风》,大意是说贤惠的妻子在家中备好腌菜干菜,用来在寒冬时期,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食用。由此可见,宽泛地讲,中国的泡菜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家中的餐桌上了。

腌菜是古人冬天最主要的消费蔬菜之一,在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泡菜已经成为宫廷美食,设立了专门负责为王室提供腌制食品的官员——“醯 (hǎi)人”。据《周礼·天宫》“醯人”条记载,腌菜设宦官(奄)1名,女工(女醯)20名,另外还有女奴(奚)40人,可见腌菜消费量很大,除食用外,多用于祭祀。从《周礼》所记来看,很多菜蔬都可“范”,其中以韭、菁、茆、葵、芹、落、笋7种菜蔬为主,称为“七范”。及至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酱渍、醋渍、糖渍等制作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蔬菜泡菜品种和技术,并传播海外。

四川省眉山市素有“中国泡菜之乡”的美誉,在眉山东坡区的岷江东岸片区,眉山中心城区以东1公里,紧邻岷江,有一座“中国泡菜城”,是全国泡菜行业唯一的AAAA级景区。位于中国泡菜城入口处,是国内首家以泡菜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中国泡菜博物馆。

中国泡菜博物馆于2012年7月16日正式开馆,2018年进行升级改造,展陈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文化更加厚重,面貌焕然一新。博物馆共三层,展陈面积约4500平方米,第一次系统解读和传播中国泡菜文化与产业;由历史与文化、生产与加工、传承与创新、产品与品牌、品鉴与体验、质量与安全以及展望未来等展区构成。

博物馆内运用了连屏投影、投影式电子翻书、电子触屏等先进多媒体技术,载入各种生动活泼的泡菜信息画面,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名人与泡菜、饮食与泡菜的密切关联,充分体现了文化性和知识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原创性和艺术性。

展区内还特别规划了泡菜工艺创新、泡菜企业与品牌展示主题,展现了勤劳智慧的东坡人敢为人先,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攻克泡菜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既继承了四川泡菜传统,又顺应了现代健康理念,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的格局,实现小泡菜做成了大产业,小泡菜做成了大市场,小泡菜做成了大品牌。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

“酱”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由表示酒的“酉”和声旁“外(pán)”组成,小篆增加“肉”为意符。“酱”本义指加酒腌制的肉酱,引申指麦、豆等发酵后制成的调味品。

中国人制酱、食酱的历史悠久,酱在古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以后,人们将豆、麦、面等粮食发酵制成糊状调味品,由此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的人们所食用的豆酱、面酱等。北魏贾思勰所著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豆瓣酱的制作方法。

浙江省绍兴市素有酱缸、酒缸、染缸“三缸”文化城市之称,其中的酱文化更是历史悠远,是绍兴美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自古至今,绍兴民间的酱腌传统盛行不衰。

绍兴酱园业起于民间,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根据《绍兴市志》记载,绍兴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酱园叫俞合兴,开业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其后,城区的咸亨、谦豫、沈通美、同兴,县区的宋文盛、仁昌,上虞县的协和、义和,新昌县的恒德,诸暨县的鲍同仁等酱园相继开业;到清朝时清政府规定,开设酱园须经官府批准,故那时起,酱园称作“官酱园”。按此规定,上述酱园均在大门口墙上书有两人多高的“××官酱园”的黑色大字招牌。

在清代,曾流传着“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的说法。清末民初,绍兴部分酱制品先后参加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赛会和西湖博览会,参赛展品还获得了特等奖和赛会奖。

基于此,位于绍兴平水镇山渡槽南侧古老的若耶溪畔,有一个特殊的博物馆——中国酱文化博物馆,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2004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开工兴建,并于2007年10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目前国内有关酱文化的空白,深层挖掘了绍兴的酱文化和广博的中国酱文化,同时有浙江省文化强省、绍兴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支持,顺应了国内经济深入开放搞活大好形势和国际企业博物馆建设趋势的潮流。

博物馆共有两层展馆,其中包含一个多媒体放映厅和一个醋吧系统,具体分为“中国酱文化”“酱油文化”“醋文化”“腐乳与酱制品文化”“酱园文化”“绍兴酱缸文化”“世界酱文化”等内容,以实物、图片、影像、雕塑、动画等形式,将中国的酱文化发展史和世界酱文化发展史浓缩、定格在这里。展台展品包括古往今来的各种酱、酱油、醋、酱菜、腐乳等调味品,发酵食品的盛器具(盒、瓶、坛、罐、缸等)和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具,产品商标,旧作坊牌匾,店铺店号实样等,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纪念物、遗传物、古书籍等。此外,参观者还可以近距离体验酱油酿造工艺,了解一颗豆子是如何走向厨房成为调味品的生产过程。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系统、全面、准确、深刻、生动地反映中华民族酱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不仅塑造着绍兴城市的形象和风情,更有志于对中国和世界酱文化的发展做前瞻性展望。

中国乳业博物馆

牛奶自华夏缓缓流淌而来,流过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流进了如今的家家户户。关于中国人喝牛奶的历史记载,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但这段历史实在不算很长,牛奶在民间的逐渐风行,直到民国时期才初现雏形。在清朝顺治时期我国始建奶牛场,是中国近代乳业的萌芽。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约有奶牛12万头,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每天平均为1.1克。当时的牛奶消费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只有为数不多的优裕家庭和某些特殊人群,才能享受到这种不常见的营养品。2006年,我国奶产量达300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产奶大国。

2001年11月,中国拥有了第一家乳业博物馆——中国乳业博物馆(ChinaDairyMuseum),博物馆的建立源于2000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奶牛协会提出的“抢救乳业文化遗产、弘扬乳业文化、创办中国乳业博物馆”计划,后由上海光明乳业出资兴建。2012年8月8日,光明乳业对博物馆完成移址重建工作,对外免费开放。重建的乳业博物馆除保留原有场馆的特色展项外,还系统展现了中华民族由古至今的乳业发展历程,并全面介绍乳制品的相关科普知识。通过文物、资料、模型、视频、科教软件、益智游戏等多种手段,旨在呈现一部浓缩的“中国乳业百科全书”。

博物馆共有两层,一层介绍中国乳业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两部分。古代区域展示了自华夏远古时期直至清代近五千年间人们制作、储存及饮用乳制品的各类器具,并辅以文字说明,从侧面还原了当时人们食用乳制品的生活情境;近代区域展示了约两百年以来,我国近代乳业相关的珍贵实物、照片及资料等,包括近现代时期乳业生产的部分设施、冷却桶、消毒桶、送奶的自行车、装奶的玻璃瓶等物件,对中国近代乳业状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

博物馆二层展厅分为牛奶与国家战略、奶牛及牧场管理、乳业生产、牛奶中的科学、益智娱乐和放映厅六大部分,以科普知识为主,比如奶牛是怎样产奶的、从奶牛到牛奶经历了哪些、牛奶加工设备是怎样的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其中乳业产业链则展示了从上游牧场:青贮饲料田、饲料仓库、污水池、消毒池、牛舍,到下游生产:乳品工厂、成品仓库的全产业链。展馆内还介绍了“新鲜屋”——即牛奶纸盒包装的诞生。从玻璃瓶到利乐包,乳业的发展和包装材料的发展相辅相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