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美联储降息对我们没好处?错了!或许它能催化我们经济复苏

容逸国际 2024-03-13 21:11:17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再次启动?据预测,美国将在6月份结束加息周期,转向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回溯至四年前,新冠疫情重创美国经济,致使该国实施了“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为股市和整体经济提供了急需的支持。但这一行动的代价是昂贵的——全球央行纷纷跟进,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度上升至2.7%,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2021年10月更是同比飙升至13.5%。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实际上是在削弱货币价值。美元的大量流通不仅影响了美国,也将通胀的种子撒向了全球各个角落,中国也未能幸免。

如今,中美两国的经济形势截然不同。美国仍然处于通胀的中心,CPI持续高于3%。相对而言,中国则面临通缩的压力,内需不足导致通胀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在下半年可能的降息举措是否能为中国经济带来转机,帮助我们摆脱通缩的困境,成为经济复苏的催化剂?

在最新的经济数据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现回暖迹象,2月份CPI增速从1月份的-0.7%反弹至0.7%。专家们普遍预计,今年CPI将继续攀升至1%以上,官方目标则为3%。这说明社会物价水平的逐步回升,而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所需的大约3%的通胀率,恰恰符合发展中经济体的特征。合理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从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的降息政策对中国CPI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对PPI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我们可能会面临通胀,但这种通胀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者价格上。这并非是因为中国经济过热或需求激增,而是一种输入型通胀,其本质是由于美元贬值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黄金价格的飙升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例子。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上涨,而不仅仅是黄金,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呈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

去年四月,中国央行首次明确表示,中国目前并不面临通缩风险,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这一声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类通缩”状态的担忧。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周期总是波动不定,从通缩到通胀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动力似乎已趋于枯竭。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自去年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积极政策,旨在增加流动性和提供各种经济利好,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从GDP的增长速度中可以略见一斑。

展望今年,预计中国的CPI将逐步回暖,预计将在1%-2%之间波动。随着美联储可能的降息,我们可能会见证PPI的异常上涨,这是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的地方。回顾2021年,尽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给通胀带来了压力,许多工人和工厂的收入几乎被高昂的原材料价格所侵蚀。例如,当时澳大利亚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中国在采购后的生产中出现亏损,这场被称为“铁矿石之战”的贸易冲突曾引发市场的巨大动荡。

如果美联储的降息幅度较小,美元的贬值幅度也将相对有限,这意味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将较为温和,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然而,如果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失控的情况下,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可能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中国的外贸版图正在迅速扩张,东南亚市场已成为其坚实的基石。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以及南美、俄罗斯、中东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外贸战略布局正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中国如何巧妙布局以确保大宗商品资源的稳定供应,是决策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避免“卡脖子”现象,防止PPI暴涨,以及通胀危机的爆发,是实现经济繁荣的关键。

通过签订多边贸易协定、长期供应合同,以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可以确保对大宗商品资源的稳定获取。此外,加强国内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可控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有助于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降低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风险。

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对中美两国的影响截然不同。对于中国,美联储的降息似乎是一剂强心针,有望为中国经济的复苏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所期待的。

美联储的降息通常会导致美元价值下降,进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国已经过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降息,我们必须警惕不要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

中国需要采取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防止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通胀风险。

转机的关键,在于修复信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