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汤液经法图”的原理,治疗便秘10余年的患者?

从蓉谈健康 2024-05-14 02:04:16

汤液经法图原理辨治便秘案例一则

作者/谢相智

01

病案内容

患者朱xx,女,53岁,雄安人。2023年12月29日诊。

便秘10余年,常常4-5天一次大便,多则一周一次,大便干结难解。中西药物均无显著疗效。看诊前,大便近6天未解,无腹痛、腹胀,伴口渴,汗多,乏力,偶有胸痛、胸胀,脚凉,头胀、恶寒,时有烘热汗出。

舌脉:舌质淡苔白。六脉沉弦紧(右寸明显)

辨证思路:汤液经法图原理辨治疾病,着重从症状入手。

· 肾司二便,大便长则一周,说明肾气“收”“藏”过多,属“用”过多为肺实、肾实。

· 口渴、汗多归于肺虚,体现的是肺收敛功用不足,津液耗损。

· 乏力属于脾虚,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机体失养。

偶有症状辨证思路如下:

· 胸痛、胸胀为肺实,气机过于收敛而胀痛。

· 脚凉、恶寒、头胀为肝虚,升发功用不足。

· 烘热汗出为肾虚,肾藏功用不足。

由此,该患者应辨证为肺(肾)实,脾虚证为主,兼有肺肾虚证。

针对肺实证用咸味,肾实、脾虚证用甘味;针对肺虚证用酸味,肾虚证用苦味,肝虚证用辛味。

所以整体处方以咸、甘味药为主,佐以酸苦辛味。

处方

生黄芪20g,当归12g,柴胡10g,升麻6g,陈皮12g,党参12g,炒白术12g,炙甘草8g,火麻仁12g,麦冬10g,醋五味子6g,熟地12g,黄柏6g,肉桂6g,山茱萸12g,7剂。

02

用药分析

在进行用药分析之前,先要说明的是五味的划分原则。按汤液经法图原理,对五味的划分应以药物功效为依据。也就是说,同一类功效的药物同属一个药味。

五味划分表如下,后续案例文章出现的药物均依照该表所述功效进行药味划分。

(上表出自灵兰辅行诀线下课)

甘味: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脾,解决乏力。

咸味:当归、火麻仁。泻肺,解决便秘及胸胀等。

酸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补肺,解决汗出、口渴。

苦味:熟地、黄柏。补肾,解决烘热汗出。

辛味:黄芪(兼有甘味)、柴胡(兼有酸味)、当归(兼有咸味)、升麻、陈皮、肉桂。一方面解决肝虚腿凉恶寒问题;另一方面,前面有多味甘药补脾,需要用辛味药纠偏。

二诊:患者诉首付药后大便即通,每天排一次软便,口渴、汗出减轻。仍有乏力、脚凉、怕冷等不适。

患者便秘症状消失,其余症状均有缓解。为巩固疗效,用枳实(酸)代替麦冬,加瓜蒌(甘酸)、石菖蒲(辛苦)。

调整处方

生黄芪15g,当归10g,柴胡10g,升麻6g,炒白术12g,党参10g,炙甘草10g,陈皮15g,火麻仁12g,熟地12g,醋五味子6g,瓜蒌20g,山茱萸12g,肉桂9g,炒枳实15g,石菖蒲15g,7剂。

03

总结

对于该患者出现的长期便秘,我们可能容易想到以咸味药大黄、芒硝等药物为主下手治疗。但要注意的是,患者此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显著疗效”。说明单以咸味药为主,势必会有偏差。

那除了咸味药,还要如何配伍,就是我们需要我们苦思冥想的问题了。但基于汤液经法图原理,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大便干结难解,抓准“燥”这个字。此燥是肺肾收藏太过而引起的燥(可以把燥屎,当一堆“水”处理,认为此“水”收藏时间过久,“收”为肺,“藏”为肾)故行咸甘除燥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加火麻仁为主治之。

除此之外,对于患者出现的一些比较明显的兼症,如汗出、口渴、乏力等,均可按汤液经法图原理,辨出相应脏腑虚实,处以合适的靶向药物治疗。整个辨治过程,清晰规整,效果突出,实体现汤液经法原理之价值。

(此患者随诊3月均保持大便正常,对中医治病疗效非常满意,现已定居南京,仍保留底方)。

1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