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著作权申明:本文作者,罗小东,系罗贯中之后
作者,罗氏,字小东,号太蓬仙山道人。现任四川大元明清科技总经理,
授权今日头条(头条号)首次发布,未经头条号授权,禁止拷贝转载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部分,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天地与人体的节律和构造的对话。在这里,岐伯解释了天地与人体的节律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以下是这段文字的逐句解释:
1.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以六六的节律运行,完成一年;人以九九的节律组织身体,计算起来人体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节律,用来对应天地,这样的说法已经很久了,但我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岐伯回答说: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请允许我详细解释。
3.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六六的节律和九九的节律,是用来确定天的度数和气的数量的方法。
4.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的度数用来规定日月运行的轨迹;气的数量用来记录生化过程的规律。
5.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它们的运行有明确的分界和周期,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零一部分,因此大月和小月加起来是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年,积累气的余数就形成了闰月。
6.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从开始确立端点,到中间进行表征,最后在结束时推算余数,这样天体的度数就完成了。
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如何将这些规律应用于人体和医学实践中。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节律是相互对应的,通过了解和调整这些节律,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天以六六之节: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历法学和医学,特别是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以下是对您提到的内容的解释:
1. **天以六六为节制**:在中国古代的历法学中,天干的循环是一个重要的周期。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个天干代表一种特定的宇宙力量或特性。天干的循环周期是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这个周期与月亮的盈亏周期(大约29.5天)和太阳的历法年(大约365.25天)有关。通过这种循环,古代中国人能够将宇宙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相对应。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十天干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 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 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甲木属阳,一般指森林大树,性质强壮。甲木有恻隐之心,具上进心,好华美的事物而有风雅的性格,进退有情有义,处事负责,但缺乏应变能力,又因常烦恼故做事多老苦。
十天干甲的含义及对应卦象
甲的含义:剖符而出:甲象征万物剖符甲而出,即拆分、破壳而出的意象,寓意新生与开始。《易经》卦象:对应卦象:在《易经》中,甲通常与震卦相联系。震卦特征:震卦代表雷,象征震动、启动。它寓意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与甲作为天干之首,象征新生命开始的意义相契合。卦象解析:震卦的卦象是上面两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表示阳气初动,春意萌发,与甲的含义相呼应。综上所述,十天干中的甲在《易经》中对应震卦,象征着新生、启动与万物复苏,与甲作为万物剖符而出的含义相得益彰。
在《易经》中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在黑格尔哲学那里,代表拆分,否定,比如种子完成破壳而出地面了:在黑格尔的系统中,种子破壳而出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发展的否定阶段,即旧的外壳(否定)被新生命的力量所超越,从而实现了生长和发展。这种思想与《易经》中乾卦的积极、创造性的意象相呼应,但它是从哲学的辩证法角度来理解的。
乙木属阴,指小树花草之类,性质柔软。乙木富同情心,性情和蔼,外表谦虚,但内心占有欲强,虽有才能,但常烦心。
乙木属阴,指小树花草之类,性质柔软。在《易经》中属于什么卦象?乙木在《易经》中的卦象解析
核心答案:乙木在《易经》中对应巽卦。
详细解析:
乙木特性:乙木属阴,象征小树、花草等柔软之物,其性质温和而顺应。巽卦含义:卦象描述:巽卦在《易经》中代表风,象征着柔顺、渗透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与乙木的联系:乙木的柔软、顺应特性与巽卦的柔顺、渗透性质相契合,因此乙木在《易经》中被归类为巽卦。总结:乙木因其柔软、顺应的特质,在《易经》中被视为巽卦的象征。巽卦代表着风的力量,强调柔顺与渗透,与乙木的性质相呼应。这一对应关系体现了《易经》中万物相通、阴阳相生的哲学思想。
丙火属阳,指太阳,炎炎炳照之意。丙火为火之兄,含有朝气蓬勃,热情开朗之意。还含有适合各种社交活动,但也易被误解为好大喜功。
丙火在《易经》中的卦象解析
核心答案:丙火在《易经》中对应离卦。
详细解析:
丙火特性:丙火属阳,象征太阳,具有炎炎炳照之意,代表光明与热能。离卦含义:卦象描述:离卦在《易经》中代表火,象征光明、温暖与活力。与丙火联系:丙火作为太阳的象征,其光明与热能的特性与离卦所代表的火、光明、温暖紧密相关,因此丙火在《易经》中被视为离卦的象征。总结:丙火因其属阳、象征太阳及炎炎炳照的特性,在《易经》中被归类为离卦。这一对应关系体现了《易经》中阴阳五行与卦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深刻洞察。
丁火属阴,指灯火、炉火等,火势不稳定,得时有力,失时无力。丁火为火之妹,具有外静内进,思想缜密的性格。但是多疑与心机是其缺点。丁火在《易经》中的卦象解析
对应卦象:丁火对应离卦之变爻。离卦基础:离卦代表火,光明与温暖,但丁火作为变爻,寓意火势的不稳定。变爻含义:变爻表示卦象中的变化与动态,丁火作为火之妹,外静内进,与离卦之变爻相符。性格特征:思想缜密:丁火之人思维细腻,考虑周全。多疑与心机:作为阴火,丁火之人易生疑虑,心机较重。卦象寓意:得时有力:丁火在适宜条件下能发挥巨大能量。失时无力:若条件不佳,则火势微弱,影响效果。综上所述,丁火在《易经》中对应离卦之变爻,寓意其火势的不稳定及性格中的双重特征。
戊土属阳,指大地的土,广厚茂盛,又指堤坝之土,可有力地防止河川泛滥。戊土诚实,厚重,性情笃实沉稳,为人憨直。
己土属阴,指田园之土,不如戊土广厚但易栽植。己土重视内涵,多才多艺,行事依循规矩,但度量欠广,易生疑心。
庚金属阳,指铁、刀剑、矿石等,性质坚硬。庚金精神粗犷豪爽,意气轻燥,性情刚烈而重义气,个性好胜,具有破坏性,人缘佳,容易相处。
辛金属阴,指珠玉、宝石、砂金。辛金性较阴沉,温润秀气,重感情,虚荣心强而爱好面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缺乏坚强的意志。
壬水属阳,指大海之水。壬水为水之兄,含有清浊并容,宽宏大度之意,能潜伏和包容,富于勇气。但也有依赖性强,凡事漫不经心之意。
癸水属阴,指雨露之水,也有闭藏和内在萌生之意。癸水为水之妹,其人平静,柔和,内向,勤勉力行,然而每爱好猜臆,注重原则,不务实际,故内心常蓄不平,并时有破坏性,并且有重情调,喜钻牛角尖的倾向。
2. **地以九九之数**:九九是指九个九相乘,即9x9=81,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常常与宇宙的秘密和变化的原理相关联。在地理学中,九州是指中国古代对大地的一种划分,象征着大地的广阔和多样性。
3. **配合天道的准度**:这里的“天道”指的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和秩序,包括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通过理解这些自然法则,人类可以与宇宙和谐相处,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健康。
4. **六六为节**:天干的循环六次完成一个周甲,六次周甲构成一年。这种循环体现了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与季节、气候、生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相对应。
5. **阴阳盛衰消长**: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盛衰和消长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中。
6. **三三而合成九气**:在五行学说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两两相生相克,形成十个基本的状态,称为“十变”。这些状态可以进一步组合成更复杂的五行关系,最终形成九种基本的气,这些气与天地人的各个方面相对应。
7. **九野、九脏**:在地理学中,九野指的是天地的九个区域,而在中医学中,九脏指的是人体的九个主要器官,包括四个形脏(肝、心、脾、肺)和五个神脏(肾、心、肝、肺、脾),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整体。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一种整体观,即天地人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通过理解这些联系和影响,人类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
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六六为节: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这里3+3+3=9)三三而合成 九 气,在地分为 九 野,在人体分为 九 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天以六六之节"是指天体的运行周期,特别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这里的“六六”是指六个周期相乘,即6x6=36,代表一个完整的周期。在《黄帝内经》中,这种周期观念被用来解释和阐述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的节律。
具体来说,"六六之节"可能指的是六个主要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其特定的节律和变化。这些周期可能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循环、阴阳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在中医理论中,这些周期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如五行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五脏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五行循环的影响。
"六六之节"也可能是指古代历法中的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循环,这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每个甲子由六十个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而成。这种循环被认为可以反映天地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也被用于预测和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健康。
在《黄帝内经》的上下文中,岐伯可能会进一步解释这些周期如何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人体节律来维持健康。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宇宙观,即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节律与宇宙的节律相互呼应和影响。
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哲学中,"人以九九制会"是指人类社会和人体内部的节律和构造,以及它们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九九”是指九个周期相乘,即9x9=81,代表一个完整的周期。这个周期可能与五行、阴阳、八卦等哲学概念有关,这些概念在古代中国被用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是指人体内部的节律和构造,以及它们与宇宙节律的对应关系。这里的“三百六十五节”可能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经络、骨骼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节律,加起来与一年的天数相匹配。
在《黄帝内经》的上下文中,岐伯可能会进一步解释这些周期和节律如何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人体节律来维持健康。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宇宙观,即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节律与宇宙的节律相互呼应和影响。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部分,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在这段对话中,黄帝询问岐伯关于气数如何与天度相合的问题。岐伯回答中涉及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古代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核心概念。
岐伯解释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为制会。这里的“六六”和“九九”分别指的是天干和地支的循环。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的循环周期是六十年,地支的循环周期是六十年,两者相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天干地支循环,即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岐伯还提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里的“十日”指的是十个天干日,每个天干日对应一个特定的时期。每个天干日循环六次形成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构成一年,即三百六十日。
接着,岐伯强调了阴阳是通天的根本,阴阳的气通过九州(古代对中国的划分)和九窍(人体九个主要孔窍)与天气相通。五行(金、木、水、火、土)生于阴阳,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这里的“三”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表示阴阳五行的复杂相互作用。三气合成为九气,分九州为九野,分九窍为九脏,形成人体四形脏(肝、心、脾、肺)和五神脏(肾、心、肝、肺、脾),合为九脏以应天气。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阐述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应用于医学和健康实践中。
在这段话中,岐伯解释了阴阳五行理论与宇宙自然规律的关系。他提到“皆通乎天气”,意味着阴阳五行与天地的运行密切相关。
“其生五”指的是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形成一个相生的循环。
“其气三”指的是阴阳三合,即阴阳相交、阴阳相合、阴阳相通,形成了天、地、人的基本构成。
“三而成天”指的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形成了天。
“三而成地”指的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形成了地。
“三而成人”指的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形成了人。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是指阴阳三合的基础上,再次相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九种气,即九脏。在中医理论中,九脏包括了四个形脏(肝、心、脾、肺)和五个神脏(肾、心、肝、肺、脾),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脏系统,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对应。
这段话强调了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和循环,以及它们如何构成和维持天地万物的秩序,包括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这种哲学思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通过理解和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可以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部分,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在这里,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气”的概念,希望岐伯能够解开他的疑惑。
岐伯回答说,关于气的知识是上帝所保密的,是由先师们传承下来的。这里的“上帝”和“先师”可能是指古代的神秘力量和智慧传承者。黄帝请求岐伯透露这些知识,希望得到解答。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它贯穿于整个宇宙和人体内部。气的概念涵盖了气的存在形式、功能、运动规律以及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中医认为,气的充足和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而气的不足或失衡则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岐伯在这里所提到的“积气盈闰”可能是指气的积累和盈满,以及与时间节律(如闰月、节气等)的关系。这些知识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只有通过传统的师承和修炼才能理解和掌握。
黄帝的请求表明了他对中医理论的深刻兴趣和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岐伯接下来的回答可能会涉及气的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和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在这段对话中,岐伯进一步解释了气的周期性和五行理论中的变化规律。
岐伯说,五天称为一候,三候组成一气,六气组成一时,四时组成一岁,每一气都有其主治的方面。五运(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相袭,最终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个循环,然后重新开始。时令确立后,气的分布就像一个无端的环一样连续不断,候的变化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因此,如果不知道年岁的变化、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始,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黄帝询问五运的开始是否像一个无端的环一样连续不断,以及五行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如何。
岐伯回答说,五行各自有不同的胜负,盛衰的变化是它们的常态。这意味着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每个五行都有其特定的强盛时期和相对弱点。当某个五行过于强盛或不足时,就会影响到整个五行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界和人体健康的变化。
这段话强调了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及理解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对于预测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调整五行的平衡,中医师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持人体的健康。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在这段对话中,黄帝询问了关于五行平衡(平气)以及五行太过或不及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平气就是没有过于强盛或不足的状态。当五行中的某个元素过于强盛或不足时,就会影响到整个五行系统的平衡。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在经文中有所记载。
黄帝进一步询问了所谓的“所胜”是什么意思。岐伯解释说,春季胜过长夏,长夏胜过冬季,冬季胜过夏季,夏季胜过秋季,秋季胜过春季。这是指五行在四季中的相对优势,每个季节都与五行中的某个元素相对应。
黄帝询问如何知道某个元素胜过另一个元素。岐伯回答说,要观察气的至与未至。如果某个元素在未至的时候就已经显现,这就是太过,会导致对不胜之元素的削弱和对胜之元素的乘机,这种情况称为气淫,即使是医生也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如果某个元素在至的时候没有显现,这就是不及,会导致胜之元素的妄行和对不胜之元素的薄,这种情况称为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是指观察气至的时候,如果能够谨慎地等候这个时机,就可以预测气的变化,如果错过了时机,就会导致治疗方法不当,疾病就会在内生邪气的状态下产生,即使是医生也无法阻止。
黄帝询问是否有不遵循常规的情况。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是不固定的,如果不遵循常规,那就是非常的情况,非常的情况就会导致变化。
这段话强调了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及观察和调整五行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和应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中医师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处理疾病。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在这段对话中,黄帝询问了当五行出现非常变化时,人体会怎样受到影响。
岐伯回答说,当五行出现非常变化时,会导致疾病。如果变化导致的元素胜过其他元素,那么胜过的元素就会表现得很微弱,而被胜过的元素就会表现得很严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受到邪气的侵袭,就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如果不是其时,变化就会很微弱,而当其时,变化就会很严重。
黄帝接着询问了关于气的结合形成物质,以及天地运行和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询问哪个更多哪个更少。
岐伯赞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解释说,天是非常广阔的,无法度量;地是非常庞大的,无法衡量。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他愿意陈述其中的道理。他说,草本植物有五种颜色,颜色的变化无法全部看到;草本植物有五种味道,味道的鲜美无法全部品尝。人们的嗜好和欲望不同,但各有各的通道。天以五种气食人,地以五种味食人。五种气进入鼻腔,藏在心肺之中,使五种颜色明亮,声音能够传播;五种味进入口腔,藏在肠胃之中,味道有所藏,以滋养五种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段话强调了五行和气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影响。气的结合形成物质,而物质又受到天地运行和阴阳变化的影响。五气和五味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在这段对话中,黄帝询问了关于五脏的象,即五脏的象征和功能。
岐伯回答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是神志活动的变化所在;其外在表现为面部,其充实之处在血脉,属于阳中之太阳,与夏季的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是魄的所在;其外在表现为毛发,其充实之处在皮肤,属于阳中之太阴,与秋季的气相通。肾是封藏的根本,是精的所在;其外在表现为头发,其充实之处在骨骼,属于阴中之少阴,与冬季的气相通。肝是疲劳的根本,是魂的所在;其外在表现为爪子,其充实之处在筋,能够生成血气,其味道是酸,其颜色是青,属于阳中之少阳,与春季的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的根本,是营血的所在,被称为器,能够消化糟粕,转换味道并参与食物的吸收和排泄;其外在表现为唇四周的白色部分,其充实之处在肌肉,其味道是甘,其颜色是黄,属于至阴之属,与土气相通。五脏六腑共十一脏器,其功能都取决于胆。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象征特点,以及它们与自然四时之气的关系。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负责生理功能,还与精神活动、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通过了解五脏的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