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历来不信鬼神之说,他对各种杂书兼收并蓄,其实他比较别人更道德科学。可是他对刘姥姥所说雪下抽柴的茗玉,死而复生的荒诞不经,完全信以为真,丝毫不加怀疑。反倒成了执念,他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逼着刘姥姥编了一个细节完整,好像真有其事的故事,甚至在宝玉听来已经不是故事了。
刘姥姥杜撰的雪夜抽柴那个没有结尾的故事里有个女孩儿,可让宝玉犯了那种痴情病,怎么也放心不下了。其实只要出现女孩,就在宝玉的关注之内,不论现实的还是虚拟的。宝玉都以为真有个茗玉小姐。回至房中,夜不能寐。惦记着要给茗玉小姐修庙。默默盘算一夜。次日一早,便出来给焙茗几百钱,让他去找,茗烟去后宝玉急切地盼他快回,等到太阳归西,茗烟兴兴头头的回来,怪爷没听明白,让他好找。焙茗笑道:找了一天,最后在东北角田埂子上,才总算找到一个破庙。那庙门倒是朝南开的,也是稀破。还不知道里边啥样。可那地名跟坐落位置,和说的也不一样。宝玉听有庙的影子,眉开眼笑的。宝玉忙问。我找的正没好气,一见这个,我说可好了,忙进去,一看泥胎那里是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活似真的一般,唬的我跑出来,一口气跑回了家。
宝玉听了,啐他一口,骂他没用。见他急了,又忙抚慰他道:你别急,改日闲了,你再去找。要是她哄我们呢,自然没了,要竟是有的,你岂不也积了阴骘呢?我必重重的赏你。本来子虚乌有,刘姥姥一心只为应付宝玉编造的故事;贾宝玉却听的深信不疑,于是就有了这段叫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刘姥姥信口开河,众姊妹都心领神会,注定了贾宝玉此次尝试必然失败。刘姥姥讲的故事里的茗玉姑娘是个美少女,这就吸引了贾宝玉的注意力。贾宝玉是一位喜欢美好事物,尤其喜欢水作骨肉珍珠般的青春女儿。当刘姥姥跟他说完之后,宝玉念念不忘,几乎当作了头等大事。第二天就急着派出茗烟去寻找。茗烟费心尽力却找到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故事本来是刘姥姥编造出来哄宝玉的,宝玉居然当真,还让茗烟去找那庙。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其实茗玉和茗玉之庙并不存在,只存在于故事里。宝玉听了故事,茗玉也就存在于宝玉的心中。茗烟找了一整天也未找到,却找到一个瘟神庙。瘟神爷足以唤醒外貌协会的贾宝玉。最后是茗烟戳破了宝玉陶醉的梦幻般的泡影,贾宝玉也只能无奈作罢。
作者无闲笔,茗玉小姐影射着林黛玉的故事。十七岁应该是交待黛玉也是因病而死。她虽然死了,但是她在宝玉心中是不死的。甚至贾宝玉希望所有的女孩都是不死的。宝玉听说村里人要拆庙就很着急,连忙说要出钱修庙。
作者让清俊女儿茗玉的庙和瘟神庙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许要说明什么。贾宝玉对虚拟的人物茗玉尚且心心念念。黛玉在孤独寂寞中死去,他一定会更加念念不忘。也许以后,贾宝玉还会让茗烟为黛玉做一些事情。但是对黛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贾宝玉终于发现,其实在贾府没有人真正疼爱黛玉,肯为黛玉修庙塑像的人都死了。
宝玉让他改日再去找。既然那个庙并不存在,宝玉还叫继续找,还说积阴骘,肯定是在暗示什么。红楼看似总在写空,其实空而不空。无论找到找不到,宝玉安排人去找和找的过程本身就寄予着一种热切的希冀,表现着宝玉,也就是作者的悲悯情怀。
作者坚信相信美好的事物永存。就像贾宝玉不相信茗烟所看到的塑像是瘟神一样。宝玉宁可相信那就是茗玉姑娘。原来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必当真,但我们应该相信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贾宝玉是个太多情的情种,对女孩与生俱来就有着敏锐的审美触角,常常为她们沉溺梦中,不甘陷入现实的泥淖。他真正要渡的迷津,不是他怀揣着一颗少年的心去跋涉现实的高山长河,而正是他自己这颗包藏着太多梦一般的期望和幻想的心灵。然而迷津一旦渡过,彼岸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