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5名青年蒙冤入狱,出狱后拒绝赔偿,只求当年办案人员被法办

凌统的世界 2024-10-08 18:54:57

1996年,空调、甚至电扇都算得上“奢侈品”的年代。

闷热难耐的夏夜,安徽涡阳县周家庄的村民们大多搬着竹椅、草席,在院子里乘凉,期盼着夜风能带走一丝暑气。

彼时,没有人预料到,一场血腥的梦魇即将降临,更不会想到,这梦魇将笼罩五个无辜的年轻人长达二十一年。

8月25日,惨剧发生。

周继鼎一家五口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铺开草席准备入睡。然而,夜半时分,一个黑影悄然潜入了周家院子。

刀光闪过,熟睡中的周家人毫无防备,周继鼎的大女儿周翠翠最先遇害,头部遭到重创,当场死亡。

随后,凶手又将魔爪伸向了周继鼎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在睡梦中被砍成重伤,鲜血染红了原本宁静的农家小院。

直到剧烈的疼痛将周继鼎从睡梦中惊醒,他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眼前的景象让他惊骇欲绝:妻子和幼女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他踉跄着冲进屋内,发现大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绝望的呼喊声划破夜空,惊醒了周围的村民,也宣告着这个家庭的破碎。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眼前的惨状令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也感到触目惊心。

根据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凶手作案手法残忍,目标明确,很可能是熟人作案,且对周家情况十分了解。

在走访调查中,警方了解到周继鼎担任村计生办主任,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与一些村民产生矛盾。

在巨大的破案压力下,警方根据周继鼎生前的口述,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了五名与他有过节的青年身上: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和周在化。

这五名年轻人,成为了这起灭门惨案的“替罪羊”。

周继鼎的死,无疑给这起案件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破案压力下,警方急于找到凶手,给公众一个交代。

然而,这五名嫌疑人,却都坚称自己无辜,并且提供了不在场证明。案件陷入僵局。

证据不足,口供难辨真假,面对来自上级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办案人员将突破口放在了“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上。

刑讯逼供,诱供,威逼利诱……各种违规手段被用来逼迫五人认罪。

在经历了漫长的折磨后,身心俱疲的五名青年,最终在审讯笔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96年,安徽省涡阳县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判决:周继坤、周家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周在春被判处无期徒刑;周正国、周在化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五名年轻人,就这样,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送进了冰冷的监狱。

然而,这起看似“告破”的案件,却疑点重重。

首先,现场除了周继鼎的口述,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这五名青年。其次,五人口供存在诸多矛盾之处,与现场勘查结果也存在出入,很明显是屈打成招的结果。

此外,法医鉴定结果显示,周继鼎服毒的时间与警方最初认定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案件的真实情况蒙上了一层迷雾。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下,这些疑点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高墙之内,五名青年对命运的不公感到绝望和愤怒。他们深知,自己是被冤枉的,但在这个“铁证如山”的判决面前,他们的声音显得那么无力。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更没有放弃为自己争取清白的权利。

在服刑期间,周继坤成为了申诉的主力军。他一遍又一遍地写着申诉信,将自己的冤屈诉诸纸上,寄往各个相关部门。他的家人也为了他的案件四处奔走,寻求帮助。

二十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始终相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2002年,一封来自安徽的申诉信,引起了北京律师陶晓侠的注意。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和人大代表,陶晓侠对冤假错案有着天然的敏感。

在仔细阅读了周继坤的申诉材料后,她敏锐地察觉到,这起案件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为了查明真相,陶晓侠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漫申诉路。

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案件时间久远,相关证据缺失,证人记忆模糊,当年参与办案的人员也大多调离或退休,给调查取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陶晓侠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安徽涡阳县,走访了当年的办案人员、证人以及周家庄的村民,试图还原案件的真相。

在调查过程中,陶晓侠发现,许多村民对当年的案件都讳莫如深,不愿提及。她意识到,这其中或许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经过多方努力,陶晓侠终于找到了一些愿意说出真相的村民。他们告诉陶晓侠,当年迫于警方的压力,他们作了伪证,指认了周继坤等人。

此外,陶晓侠还发现,当年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包括刑讯逼供、伪造证据等等。

这些发现,让陶晓侠更加坚定了为周继坤等人翻案的决心。陶晓侠将自己多年调查所得整理成详细的申诉材料,递交给了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年,在全国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背景下,安徽省高院决定对周继坤等五人故意杀人案启动再审程序。

这一次,司法机关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这起尘封多年的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

在为期三年多的时间里,专案组调阅了大量的卷宗资料,走访了相关证人,并对当年的物证进行了重新鉴定。

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当年那些被掩盖的疑点,如今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法医鉴定结果显示,周继鼎的死亡时间与五名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不符,排除了他们作案的可能性。

当年指控五名被告人的关键证词,也被证实是办案人员在压力下,通过刑讯逼供、诱供等手段获得的虚假证词。

此外,当年现场勘查记录中的一些细节,也与五名被告人的供述存在矛盾,进一步佐证了他们的清白。

2018年4月11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周在化故意杀人案作出再审判决,宣告五名被告人无罪。

2018年4月27日,五名蒙冤者走出了监狱的大门,此时距离他们失去自由,已经过去了漫长的21年。

当年的五个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21年的牢狱生活,给他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也让他们的家庭支离破碎。

然而,当法官告知他们可以申请国家赔偿时,五人却一致表示:拒绝赔偿,只要求追究当年办案人员的责任。

“我们不要钱,我们要的是真相!我们要的是一个公道!”周继坤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地说。

2019年,当年参与办理此案的原涡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王怀忠,因犯徇私枉法罪、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至此,这起轰动一时的“8·25”灭门案,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安徽“8·25”灭门案的平反昭雪,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纠正冤假错案的典型案例,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的生动体现。

这起案件的平反,迟到了21年,但正义终究没有缺席。它让我们深刻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起冤案的发生?

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阵痛?是执法者法律意识的淡薄?还是对权力的滥用和对真相的漠视?

或许,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这起案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 **维护司法公正,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正义,更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践踏法律尊严。

* **保障人权,必须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司法工作的全过程。**要坚决杜绝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行为,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 **加强法治建设,必须不断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质。**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提高他们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五位蒙冤者的遭遇令人痛心,他们的坚持和抗争更值得我们敬佩。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也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要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即使正义迟到,也要相信,它终将到来!

安徽“8·25”灭门案的平反,不仅还了五位蒙冤者一个迟到的公道,也为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冤假错案的发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资料:人民政协网——"五周杀人案"5名被告人18名证人称遭刑讯 当庭翻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