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邓世昌牺牲前留下的照片,也是他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实属不易,因为都被

熹然说历史 2025-04-06 23:22:03

1894年,邓世昌牺牲前留下的照片,也是他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实属不易,因为都被撕成几瓣了。 1893年,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位身着蓝色马褂、头戴瓜皮帽的军人正襟危坐于太师椅上。照片中的他目光如炬,神情坚毅,那是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拍摄于他牺牲前的一年。然而,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经过胶水粘连,依稀可见当年破损的痕迹。 这道裂痕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风暴中,邓世昌的后人也未能幸免。当时,很多关于这位民族英雄的遗物被毁,这张照片也差点成为历史的尘埃。照片被人从中撕开,几乎成为碎片。所幸,有心人将这些碎片小心收集,用胶水将它们一点一点粘合起来,才使这张珍贵的历史影像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这成为邓世昌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弥足珍贵。照片中的邓世昌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却英气十足。他的面容质朴敦厚,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坦诚与坚定,给人一种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威严的感觉。这些特质,正是他作为北洋海军优秀军官的真实写照。 仔细观察这张照片,我们能从中读出更多信息。邓世昌穿着的蓝色马褂是当时海军军官的常见着装,而他端坐的姿态和坚定的眼神,无不透露出他作为军人的纪律性和使命感。照片中的背景简洁,没有华丽的装饰,这也与他素来的生活作风相符。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3年,当时的邓世昌已经在北洋海军中崭露头角,受到李鸿章的器重。谁能想到,就在照片拍摄的第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邓世昌会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与致远舰一同长眠于海底? 照片上的裂痕,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中国近代史的伤痕。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后来的政治动荡,这些历史的碎片就像这张照片一样,需要后人用心拼接、珍藏,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的真相和民族英雄的风采。 1894年8月,黄海上风云变幻。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两国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水域展开激烈交锋。北洋海军致远舰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中,多处中弹,情况危急。作为舰长的邓世昌在这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驾驶受损的致远舰,冲向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致远舰向吉野号冲刺的过程中,一枚炮弹击中了舰上的鱼雷发射管。巨大的爆炸声响彻海面,致远舰顷刻间四分五裂,开始下沉。当时有救生艇靠近,可以将邓世昌救起,但他望着渐渐沉没的战舰和水中挣扎的战友,坚决拒绝了救援。他选择与自己的战舰、与两百多名官兵一起,永远长眠于黄海之底。 在这位英雄的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富裕的茶商家庭。按照常理,他大可以继承父亲的茶叶生意,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然而,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年轻的邓世昌选择了另一条路。 他远赴福建,进入了船政学堂学习。在那里,邓世昌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热情,同时严于律己,很快赢得了师长们的赏识。毕业后,他被选入新兴的北洋海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正是邓世昌的才能与忠诚,引起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注意。李鸿章正在大力发展北洋海军,需要像邓世昌这样的优秀军官。在北洋海军中,邓世昌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著称,被委以重任,担任致远舰的管带(舰长)。 致远舰是当时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之一,将其指挥权交给邓世昌,足见上级对他的信任。而邓世昌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用心训练舰上官兵,使致远舰成为舰队中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 邓世昌的英勇牺牲,深深震撼了全国。光绪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为邓世昌写了挽联,并追赠他"壮节公"的荣誉称号。这是皇帝对一名军官最高的褒奖,足见对邓世昌英勇精神的认可。

0 阅读:3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