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漯河,有一地方叫“母猪圈”。你知道在哪里?】提起母猪圈,相信很多漯河本地人都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5-04-06 18:29:22

【在漯河,有一地方叫“母猪圈”。你知道在哪里?】提起母猪圈,相信很多漯河本地人都不知道。你即使查找地图,也未必能找到。因为这个母猪圈,藏在老漯河人的胡子里,沉睡在漯河历史典籍里。但是,或许你还去过这个地方休闲娱乐,或许,作为一个男人,你还在它附近的水域洗过澡呢。只是你没有留意过,没有对那个地方的前世今生追根溯源罢了。 母猪圈,位于现在的漯河市召陵区金山路沙河桥南端东南,从地图上看,也就是沙河由西向东流,一个近乎90度角的急转弯向北流去。那个大约90°急转弯处的区域就叫母猪圈。 其实,“母猪圈”只是当时当地老百姓的俗称,它真正的名字叫龙塘堤。看到龙塘堤三个字,或许你会和据此不远的一个叫龙塘的村子联系起来。还真让聪明的你猜对了。 按现在的漯河行政区划图来看,龙塘村在漯河市区偏东方向。龙塘堤是修建沙河流经漯河市的一段堤防。这里河水由西往东急转北,冲刷力大,为沙河险工地段,据说镶嵌在石护堤上的“母猪圈险工”五个字尚存,但我去了几次,好像并没有找到。《漯河市地名志》上有记载。 据民国版《郾城县记》载:“龙堂(演称塘)正在冯庄之东,冯庄近河堤,则以龙塘为名,地名母猪圈。”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至少在民国及其以前,在沙河流经的这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处附近的两个村子冯庄村和龙塘村已经存在了。而且也证实了,早年的龙塘,其实叫龙堂,后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下,龙堂变成了龙塘,一直到今天。 这本民国时期修订的《郾城县记》载:“打破母猪圈,淹到项城县为最险之工。明朝万历末年,和上蔡、汝阳、项城、新蔡以及江南颍州同筑堤。崇祯末年大决堤,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荆其惇与郾城夫200名,上蔡夫200名,项城夫200名修筑顽固至今頼焉。”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某一年,沙河母猪圈被破坏或者年久失修被波涛汹涌的沙河水冲毁,大水自西向东,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泻百里淹到项城县,母猪圈被当时的官方认定为沙河最险的河段。明朝万历末年郾城县和上蔡、汝阳、项城、新蔡以及江南颍州等地的官民共同修筑河堤。即便如此,时间来到了明崇祯末年,沙河流域大决堤,直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郾城知县荆其惇与郾城修筑河堤的农民200名,上蔡修筑河堤的农民200名,项城修筑河堤的农民200名一起修筑顽固一直到民国时期。” 解放后,遵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沙河漯河段母猪圈险工段先后于1953年和1978年两次修复。该险工段共修筑石护岸559米。 1975年夏天,漯河、西平及其周边发生特大洪水。当时的沙河如洪水猛兽般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其流量达3950立方米每秒,超过保证水位1.2米,当时的漯河源汇区沙河、澧河决口9处,但母猪圈这一险工段却安然无恙。 如今的沙河母猪圈险工段,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但母猪圈这个几乎沙河急转向北的几乎90度角处还在,已经变成了沙澧河风景区的一部分,工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娱乐观光。周边也是道路纵横,高楼林立,呈现出一片经济突飞猛进,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幸福景象。

0 阅读:0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