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的系统性反制与战略应对
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国没有选择退让,而是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而精准的反制措施,展现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定决心。2025年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这一比例远超美国加征的10%关税,明确传递出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立场。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反制措施是"必要、正当的防卫",是对美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必要回应"。
中国的反制并非仅限于关税领域,而是采取了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首先,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相关做法,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身权益。这一行动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表明中国坚持在现有国际规则框架内解决问题,而非诉诸单边行动。其次,中国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对其出口两用物项;同时将11家与台湾地区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些措施精准打击了美国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利益,显示出中国反制手段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还包括对进口医用CT球管进行产业竞争力调查,这反映出中国保护国内产业的决心。此外,中国海关暂停了6家美国企业产品输华资质,原因是相关进口产品存在检验检疫问题。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既符合国际规则,又能有效保护国内市场和消费者权益。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材料,中国的这一举措直指美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软肋。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的反制体现了深思熟虑的经济防御与反击体系。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为其应对贸易战提供了坚实后盾。正如分析所指出的,中国不仅能迅速调整产业布局以抵消外部冲击,还能有效保持产业链的稳定性。这种强大的经济韧性使中国在贸易争端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同时,中国长期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其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有效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国政府的反应也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明确表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中国也强调"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立场。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持克制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在声明中敦促美方"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磋商解决经贸分歧",这表明中国始终为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留有空间。
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在贸易争端中展现出惊人的战略耐心与适应能力。与2018年中美贸易战相比,此次中国的反制更加系统化、精准化,反映出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日益丰富。中国不再仅仅依赖关税反制,而是综合运用法律、技术、产业等多种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这种多维度的反制策略不仅能够有效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也能对美国的单边行动形成更有力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