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央视《面对面》,董倩(下面简称“董”)采访全红婵,婵宝是一如既往地真诚,整个采访过程,婵宝的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应酬,没有冠冕堂皇的套话。
17岁的全红婵情商、智商双高,小小年纪想的已经不是个人得失,而是装进了国家荣誉,团队情谊,让人心生佩服。相比14岁时候接受采访的稚嫩跟青涩,17岁的婵宝已经具备了更高年龄层的大智慧,而且活得更加通透,相比那些为未来而担忧,活在当下,是多少人说到但做不到的。
我们来看几个问题全红婵的回答
董:你觉得你自己是不是天才?
婵:我觉得我跳好了,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天才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简单,其实这里每个运动员都很刻苦,我也可以称他们每一位都是天才。
董:训练很累,是吧?
婵:闹钟响了就在床上,觉得特别累,也不太想起来,早操也没去。
董:有累哭的时候吗?
婵:累哭的时候倒没有,跳的不好或者被说的时候就会容易想哭,想过很多次放弃,但想每天训练怎么坚持。我很乐观,有时候憋心里,不轻易讲出来而已。
董:你跟陈芋汐说(累,放弃)吗?
婵:我们俩都是跳台,我输给她,万一咱俩都成那样了,那谁都跳不好,那金牌靠谁拿?不能被别的国家拿去。
相比起巴黎奥运期间的记者问,“别人都关系你飞的高不高,那么你累嘛?”,婵宝回答“谁不累啊”。这个问题记者可能本身想煽情,没想到全红婵是个直女,但对比董倩的问题,后者更加真诚,柔和,而且带入了训练的场景,给回答者更愿意分享的动力。我们也看到婵宝的回答截然不同,把自己的经历,还有坚持,痛苦,为国争光的格局全部在回答中展现出来,高下立判,足以见得全红婵的情商跟格局,并非有些记者评价的那般。
董:你们在合作的时候是亲密伙伴,战友,但是一旦变成了单人,就成了竞争对象,是吧?
婵:在国内的时候是有吧。但是在国外的话,虽然是单人,但都在配合吧,因为我们俩都在互相帮助。
董:但这一块金牌不是你们两个人都能得的,只有一个人能得。
婵:我们哪个人得了就等于自己也得了,因为都是中国的,谁得不重要。
董:真的不重要吗?
婵:不重要,因为国外的运动员也很想拿嘛,你要确保这一块是中国的,你才会更开心嘛。
面对竞争,全红婵对于荣誉而言有压力,但压力来源于外国队,金牌一定是中国队的,只要是中国队的,她跟陈芋汐谁拿都不重要,因为要确保这一块是中国的,才会更开心。她的表达让我们看到00后内心的坦荡,又多了一丝心疼,作为17岁的年龄却有着超出她年龄的成熟感,大局观。
董:如果你见好就收,可能吗?
婵:不可能。为什么要见好就收,因为你还可以更好,可以一直好下去。
董:金牌之上还有什么更高的?
婵:我觉得其实还可以拼一拼,去做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董:你想成为什么?
婵:我想成为我自己。把自己的动作跳到完美去展现给大家,本来跳水就是欣赏的。
董:你希望大家怎么对你,才有利于你发挥出你的成绩?
婵:希望以平常人对待,不想这么多人围着我。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讲。
董:为什么不敢想以后?
婵:万一想以后,现在不开心怎么办?还不如做好现在的开心。
这里提到的“见好就收”,对于全红婵来说是停止努力,对于17岁的她还有更高的追求,就是不断的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这股劲头是很多成年人终极一生都无法做到的。她总是真诚的把自信,笑容,温暖传递给我们,但只有她自己跟教练还有队友理解,她这3年因为发育承受了多少痛苦,每一次的训练有多么的艰难。
看完《面对面》的采访,首先董倩的问题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真诚随和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提问,同时也问出了很多人的质疑,让更多人了解到金牌背后的故事,足以见得记者如何提问也是很有艺术技巧的。
反观最近南方某位记者在直播间的言论,看了全部的视频,或许营销媒体截取了一段,有一定的夸大,但事实的确是一位大满贯金牌运动员被记者“爹味”十足的教育,并冠以“疯疯癫癫”“白痴一样”对普通人都不是很尊重的字眼。
记者只是一份工作,抛开背后的媒体之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记者的职责是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可靠性的新闻给到大众,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高高在上的指责一个为国争光的运动运。
身为记者,没有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只是站在高视角审视给出建议。作为人而言,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唯金钱论,唯学历论,而是应该更加综合的去看待一个人的价值。
作为媒体人更应该给大家引导正向的舆论观点,梳理正向的价值观取向,而不是从自身角度说教,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为你好”这几个字又带有多少控制欲跟伪善,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面对面》采访全红婵这一期,无疑是打脸了这位记者,婵宝表现出来的情商、智商跟格局恐怕都胜过这位记者,不知道这位记者什么感受,无论他是否被处罚,是否向全红婵道歉,已经并不重要了,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重要媒体中的一部分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核心主义价值观是否真正匹配得上。
全红婵的真诚善良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她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