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黄永胜被捕,亲家刘兴元主动向中央递交检查,毛主席批示:心平气和!
1971年,毛泽东主席南巡期间,召见了时任广州军区政委的刘兴元,在这次会面中,毛主席大概的意思是想表示,刘兴元和黄永胜的关系非常深,黄永胜倒了怎么得了呀?其实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味。
但当时的刘兴元并未意识到毛主席话中的深意,也只是一笑置之,并没有深入思考这番话的含义。
可实际上,毛主席的这番话是对刘兴元的一种善意提醒和警告,毛泽东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黄永胜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同时也看到了刘兴元与黄永胜关系密切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一直到后来黄永胜真的被撤职,刘兴元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毛主席当初话中的深意。
刘兴元认识到自己之前的疏忽和对毛主席话语理解不足,就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
他主动向中央写了一封深刻的检查信,这表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承担责任,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
写材料的时候,刘兴元毫不避讳的交代了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所有人物关系和整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及态度,再次表达了一下自己对于事件的认知,最终刘兴元写的这份材料送到了党中央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看完刘兴元所写的材料之后是比较满意的,随后在材料上批了4个大字,心平气和。
毛主席的这4个大字给整件事情以及后续如何对待刘兴元的问题上定了一个主基调,这4个字足以能够看出来毛主席对刘兴元的信任。
刘兴元也确实担得起毛主席的这份信任,因为在多次事件的处理当中,刘兴元都保持和中央的高度一致,保持自己的革命忠诚性。
可是别看刘兴元当时有如此成就,他小时候的生活还是非常苦的,1908年刘兴元出生的时候,家里面条件还算可以,并不是特别差,在当地属于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
不过刘兴元刚刚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原本还可以的家庭因为这个变故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差,这也导致刘兴元刚刚上完小学的时候就被迫辍学,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家里面实在是交不起学费了。
小学毕业的刘兴元先是到大城市里面当杂工,最终在1928年的时候正式进入军队。
1930年底,当时刘兴元在47师担任的职位是文书,47的师的战斗能力并不行,随后被红军彻底击溃,这时候刘兴元和一位军医一起加入到了红军的队列当中。
刚进入红军刘兴元感觉到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加入红军之后,刘兴元也是积极表现,1937年1月份,刘兴元按照组织的安排进入抗大学习,在扩大学习毕业之后,刘兴元接受了组织的一个特殊任务,需要前往边区去收容国民党的散兵。
这个任务其实并不轻松,而且既然要干这个工作,肯定是要干出一番成绩的,随后刘兴元带领着其他的同志仅仅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就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收容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其中收起来的枪支更是超过了200支。
刘兴元这次出色的表现也得到了组织高层的肯定,随后在工作当中,刘兴元也多次向组织提议,打算去前线的部队参加战斗。后来经过组织考虑之后,刘兴元在1938年4月份正式成为了五师工兵营政委。
从这时候开始,刘兴元就开始真正的深入前线,投入到前线的战斗当中。在山东的时候刘兴元深知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在刘兴元的领导和教导之下,当地的抗日武装都结成了统一战线。
全国解放之后,由于刘兴元此前在部队当中的出色表现和所做的贡献,在1950年3月份,刘兴元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随后在1955年刘兴元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副政委,这次刘兴元的职位虽然是副政委,但是真正行使的权利和身上担的责任却是政委。
因为政委陶铸不仅仅是广州军区的政委,同时还是广东省委书记,所以在职责分配方面,陶铸的工作精力就更加偏向于地方。这也就造就了实际上其实大多数时间都是刘兴元在干着政委的工作。
不过由于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了,再加上身体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隐疾,所以刘兴元在1978年9月份就给中央军委写信请示免除自己所担任的职位。
退休之后在大多数的时间刘兴元都是在疗养的,1990年8月14日,为新中国操劳奉献一辈子的老将军,在82岁这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光彩的,他的一生保持着高度的革命热情,以及对党的足够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