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刚刚颁布了禁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执行外国判决,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如果有

菲菲谈国际 2025-04-03 20:04:44

国家刚刚颁布了禁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执行外国判决,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如果有人以外国法律的原因,终止对华合作,那就等同于制裁!

说白了,中国政府出台这项禁令,本质上是对西方单边制裁的系统性反制。

至于为什么出台这项禁令?这就得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繁滥用"长臂管辖"说起了,他们经常以所谓"人权""国家安全"为由,通过国内法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比如2020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全球企业使用美国技术与之合作,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WTO规则。

中国的反制措施其实早有伏笔,2021年实施的《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外国法律的不当域外适用,中国政府有权发布禁令,要求境内组织和个人不得承认、执行相关判决。

最新禁令正是这一法律框架的延伸,将阻断范围从单纯的经贸活动扩展到司法判决领域。

这背后有个关键的国际法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应超越国界,要求第三国企业遵守。

就像欧盟当年针对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通过的《阻断法案》,中国此次立法也是基于同样的国际法理。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遭遇的单边制裁数量同比增长37%,涉及企业超过2000家,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法律防火墙。

实际操作层面,中国建立了由商务部牵头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企业如果收到外国法院的判决,可以向商务部报告,由工作机制评估是否属于"不当域外适用"。一旦认定,相关判决在中国境内将被视为无效。

比如某跨国公司因遵守美国制裁令终止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国法院不仅会判定该行为违法,受损企业还可索赔损失。

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在于,中国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如果外国法院可以随意冻结中资机构在第三国的资产,将严重影响海外布局。

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达1465亿美元,保护这些资产的法律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非完全拒绝外国判决,根据《阻断办法》第八条,企业可以申请豁免,如果遵守外国判决能避免更大损失,这种灵活性既维护了主权,又给企业留有余地。

比如某能源企业因国际仲裁败诉需支付赔偿金,只要该仲裁不涉及政治因素,仍可正常执行。

这项禁令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涉外法治体系进入新阶段。它与《反外国制裁法》《出口管制法》等共同构成"组合拳",形成从预防到反制的完整法律链条。

未来,随着中国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这类法律工具将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常态化手段。

0 阅读:6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