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宜昌大撤退”:40天抢运一个国家的命脉。 1938年宜昌沦陷前夕,船王

浮生若梦浅笑 2025-04-03 08:11:22

卢作孚的“宜昌大撤退”:40天抢运一个国家的命脉。 1938年宜昌沦陷前夕,船王卢作孚率民生公司22艘轮船,在日机轰炸下完成150万军民和9万吨物资的西迁。他亲自登船指挥夜航,将“三段航行法”发挥到极致,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敦刻尔克”的奇迹。事后他感慨:“每条船的沉没都让我心如刀绞,但民族工业的火种不能灭!” 一、 生死40天: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成为物资和人员转移的最后一座“孤岛”。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物资中,包含中国仅存的兵工、航空、钢铁工业设备,以及3万多军民。此时距离长江枯水期仅剩40天,大型轮船无法通行,日军轰炸机又每日盘旋于峡江上空。 卢作孚在码头来回踱步,声音沙哑地布置任务:“40天内必须运完!哪怕每艘船多运一吨,也是胜利!”他亲自指挥20余艘货船和850余艘木船,将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划分为三段:宜昌→三斗坪→万县→重庆,通过“分段抢运”和“蚂蚁搬家”战术,将大型设备优先运出。 二、 血色航道:船工与死神的较量 船工们赤膊上阵,喊着“嗨哟嗨哟”的号子,在敌机轰炸间隙抢运物资。夜间,码头灯光骤灭,日军轰炸机离开后,灯火再亮,装卸声重新震耳欲聋——这被称为“黑暗与光明的交响曲”。 三、 平民英雄:商人的家国情怀 卢作孚早年通过商战统一川江航线,将外资公司逐出长江上游,为抗战储备了运输力量。此次撤退中,他打破等级制度:二等舱改为坐票,公教人员半价、难童免费,运费仅收平时的1/10。面对员工牺牲,他写下:“民生公司有16艘船被炸沉,但每艘船都载着中国的希望。”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评价:“卢作孚不是一位旧式的商人,而是一位具有现代眼光和民族精神的实业家。”晏阳初更称其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四、 历史回响:被遗忘的民族脊梁 宜昌大撤退后,民生公司损失惨重:116人牺牲,61人伤残,16艘船沉没。然而,其保存的工业设备支撑了大后方军工生产,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毛泽东曾称赞卢作孚是“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 1952年,卢作孚在“五反”运动中被迫自尽,直到1980年才平反昭雪。他留下的不仅是“中国敦刻尔克”的壮举,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遗产——梁漱溟评价他:“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古之贤哲焉。” #历史冷知识#

0 阅读:41
浮生若梦浅笑

浮生若梦浅笑

浮生若梦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