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坚守:中国搜救犬缅甸救援实录
缅甸7.9级强震发生后,城市沦为废墟,无数生命被掩埋在瓦砾之下。中国迅速行动,多支救援队伍奔赴缅甸,其中,搜救犬成为救援行动中的重要力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它们凭借卓越的技能与顽强的意志,为生命开辟通道,吃冰降温的一幕,更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此次参与救援的,有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多吉”,中国救援队的“肉肉”“露露”“蓝锋”,以及重庆蓝天救援队的“小闪电”“小蓝天”。它们个个身经百战,“多吉”4岁半,已参与至少5次救援行动;“肉肉”“露露”“蓝锋”多次出国执行救援任务。
缅甸曼德勒处于干热季,救援时气温接近40℃,这给搜救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犬类在高温环境下需张嘴喘气散热,这会使嗅觉灵敏度下降70%,持续工作时间大幅缩短。即便如此,搜救犬们依然坚守岗位。在曼德勒长城酒店的救援中,“多吉”连续工作,爪子磨出血痕仍不退缩,还创下连续工作12小时的纪录;“肉肉”“露露”“蓝锋”穿梭于废墟间,不放过任何生命迹象。
为帮助搜救犬降温,保障它们的健康,救援队员们想尽办法。不仅用饮用水为它们淋湿身体、用风扇吹风散热,还四处寻找冰块,将冰块切割成小块装进特制冰袋,放在休息区域,甚至为它们定制冰镇背心。香港救援队采用风扇狂吹、冰水浇背、搭建遮阳棚等“花式降温法”;中国救援队伍还调整作业时间,选择凌晨和傍晚让搜救犬工作。此外,救援队伍还为搜救犬配备了防刺靴、防毒面罩和专属医疗兵,用无人机空投冰块,给狗爪涂防烫蜡,发明“人犬共饮电解质水”等。
这些搜救犬用行动诠释了无言的忠诚与担当。它们的每一次搜寻,都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凭借100倍于人类的嗅觉和17倍于人类的听觉,在废墟中探寻生命的气息,协助救援队伍救出多名幸存者。它们不仅是救援行动的得力助手,更让世界看到中国救援力量的专业与温情。
从汶川地震到土耳其地震,再到此次 缅甸地震 ,中国搜救犬始终冲锋在前,用爪子刨开废墟,带来生的希望,彰显了大国担当。它们值得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未来,希望这些“无言英雄”每次执行任务都能平安归来。
热点解读热点观点ai创造营ai生活指南中国搜救犬在缅甸吃冰降温的相关内容,来智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