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内具备全球出海能力的企业,一定是下个发展阶段最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当前国内市场已经比较清晰,除了内需偏弱外,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而且一些相对传统行业,竞争格局也比较清晰了。
2016-2021年行情,市场主流风格之一是“以大为美”,认为龙头企业靠着市占率的提升,仍能够有比较好的成长性。
但现在的情况是,国内市场的天花板基本已经到顶了。
参考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之所以能实现人均GDP对美国的超越,其中核心驱动就是国内优秀制造业的全球出海。比如在电视行业,美国的米罗华被东芝、松下、索尼赶超,福特被丰田赶超,工程器械行业的卡特彼勒被小松围堵,存储方面迫于东芝、日立的强势竞争,英特尔在1984年关闭了在内达华州的内存厂。
日本制造业成了世界品牌。
除了制造业,在80年代,日本的漫画和影视也在全球文化输出,比如鸟山明的七龙珠等。
当然迫于日系品牌的挤压竞争,美国也在持续加大对日本产品的制裁力度。
说到底,在新的科技树暂时没出来之前,全球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行业,其实就那么多,而追赶国基于更强大的制造业能力,生产出的物美价廉商品,往往会给主导国带来非常大的竞争压力。
当全球贸易格局,从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的一起做大蛋糕,再到存量分蛋糕,这时候主导国对追赶国发起贸易战,也就成了必然。
当然相比日本,我们有更大的内需市场,但是国内企业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出海就会成为必然,这也难免会与其他跨国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利益发生正面碰撞。
拜登时期,美国是联合盟友对我们围追堵截,但是川普上台后,打法变了,对自己的盟友也开始下狠手了。这时候欧日韩等必然会加大对我们国家的合作关系,这也给了国内优秀企业更好的全球出海契机。
总的来看,国内最优秀的一批制造业企业,制造业品牌,包括互联网企业,在特朗普主导的新国际形势下,明显具备更广阔的长期成长空间。而这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