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贺龙抱着5个月大的女儿长征,女儿饿的哭不出声来,也不愿意吃树皮,一位战士说:革命胜利了你想吃也吃不上,所以一定要吃,咬紧牙也要吃,接下来,女儿的做法,惊呆了众人。
在三万六千里的漫漫征途中,有一个孩子的降生让整支红军重燃了斗志,她就是开国元帅贺龙的女儿贺捷生,人称"最小的红军"。
1935年11月的一天,在湖南桑植的一处农家院落里,蹇先任产下了一个千金,当啼哭声传来时,几乎所有人都喜极而泣,这阵欢呼雀跃声淹没了炮火的隆隆,这份天伦之乐温暖了漂泊路上的每一个人心头。
时年战火纷飞,红军节节败退,转移到湘鄂川黔根据地暂作歇脚,谁知好景不长,国民党很快就开始了新一轮"围剿",重点是不允许红军再东渡,面对重兵把守的形势,党中央最终定于11月19日带领红二、六军团 (后改编为第二方面军)踏上艰苦的长征之路。
按照红军的规定,转移途中是不允许携带孩童的,毛主席都将孩子托付他人照看,但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组织破格一次,当贺龙找遍乡邻却无家可托之时,他只得央求党委批准,答应会在路上设法另行安置贺捷生,就这样,一个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婴儿就开启了她的二万五千里征程。
长征路程中根本就没奶水可喂,先是从战士口粮里给她留出一份做点糊糊,后来连那也没了,只能煮野草充饥。"
贺龙的眼眶湿润了,因为小捷生额的几次哭都哭不出声来,那阵仗众人都以为她要熬不住了,战士们为她绞尽了脑汁,把叶子嚼碎了煮熟喂她,但是小家伙哪吃得了那些东西啊
看她饿成那副半死不活的模样战士们都可心疼了,一名老战士说革命胜利了你想吃也吃不上,所以一定要吃,咬紧牙也得吃',还真没想到,小捷生竟然就开始乖乖吃了起来。"
正是这份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让母女俩最终熬过了漫长的狼狈歧路,延安时期,林伯渠看到贺捷生营养不良的模样,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想尽了办法才给她弄到一条羊腿来补充营养。
如果再这样下去,革命事业可就断了胳膊,所以贺龙请来了医生,找到办法先把她身上的虚火给治好,却没想到那帮儿郎中根本就无药可治,只好再次央求组织,让两位老同志带她溜到白区去医治,结果贺捷生在江西一家农户那里住了大几年,才算彻底痊愈了。
为了纪念长征,贺捷生写有一首诗歌《在那个秋季》,描写了当年离乡别土、在山谷黄叶间艰难跋涉的情景: "落叶像漫天飞舞的彩蝶,纷纷落在故乡的江河里... ...一边哭泣,一边唱着离别的悲歌。
迎着寒风,迎着枪林弹雨,红军行进在黄叶落尽的山谷里... ...背后是亲爱的人,和亲爱的土地。"
有一位外籍传教士当年在长征途中为红军战士们织毛衣,听说贺龙带着个女儿,还特意问了她的性别打算给她织条毛衣裙。
当时他难掩失望,对贺龙说"女孩不能跟你扛枪打仗了,也当不成将军了"。
谁知60年后,当这位传教士光临贺捷生少将的家时,才知道这位当年他看不起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开国将星,不禁大吃一惊。
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毅力,贺捷生终于熬过了人生中最为炼狱般的阶段,她无比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立志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55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
在革命年代,贺龙对女儿的教育理念很朴素,不许她寻求特权,只要她肯学习知识技能,并用于报效国家。
于是,贺捷生1958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青海去支教,直到1962年才回到部队,这四年来,当地任何人都不知道她是开国元帅的女儿。
贺捷生将父母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明天默默贡献着力量,她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多年致力于军事文化事业的发展,绝不辜负当年亲身抚养她、视她为"革命接班人"的那些战士们的厚望。
从出生那一刻起,贺捷生就始终活在革命的滚滚洪流里,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革命,再革命"的赤子之心,她的成
长,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却也正因如此,她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