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周有光来到美国,老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活:陪爱因斯坦聊天。谁知爱因斯坦要么发呆,要么闭眼,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足够周有光受用一生。
1906年1月,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望族。
17岁那年,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大学人称”东方哈佛“,顾维钧、邹文怀、张爱玲等都毕业于这里,想要考上实属不易。可周有光听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直接说:”我不去。“
其实周家十分贫困,根本交不起学费,所以周有光打算去南京的一所免费的师范学校读书,家里人同意了他的想法。
姐姐一位同事听说后,赶紧劝说:”你们真糊涂,考圣约翰比考状元还难,怎么能考上不去?“
姐姐一下子醒悟过来,回家劝住前往南京的周有光,一家人决定借钱供他上学。
为了不辜负家人的付出,周有光入学后十分刻苦学习经济学。可没想到,没过多久他竟然闹着要退学。
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五卅惨 案,引发全国愤怒,圣约翰大学学生准备加入大游行,学校却极力阻止,很多学生因此愤然退学,这其中就包括周有光。
本来就负债累累,如今又无学无业,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学业失意,好在情场得意。
1925年的一天,周有光在家闲来无事,妹妹同学张允和来家做客,两人从此相识,一来二去便开始交往。张允和是沈从文妻子的二姐,也是位有名的大才女。
八年后,两人结为连理,一同前往日本留学。周有光本想追随自己偶像经济学家河上肇,不巧对方被捕入狱,于是他改修语言文学。
两年后夫妻二人学成回国后,周有光偶然有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
周有光老友何濂,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听说他刚在纽约安顿下来,就跑来找他问:”我有个同事,叫爱因斯坦,喜欢找人聊天,你愿意去吗?“他一听,可以接触如此响当当的人物,一口答应下来。
和预想中不同,爱因斯坦说话很随意,丝毫没有架子。可没聊几句,爱因斯坦就不说话了,要么发呆,要么闭目养神。为了不冷场,周有光尽量找对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来聊,却并不奏效。
最后爱因斯坦终于开口,却说了一段对他影响至深的话:”虽然我在和你聊天,但我的脑子并没有休息,可你看起来却在白白浪费时间。人的差异就在业余时间,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听完,周有光感到醍醐灌顶,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学更多的知识。此后他每天下班后去图书馆,周末到大学旁听,不浪费一点业余时间。
1949年上海解放,周有光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大好前途,回去报效祖国。回国后,他担任银行秘书长的同时,还在复旦大学经济所任教。
可是这样一个有潜力的经济学新星,却在1955年突然被总理钦点,邀请参加全国语言文字改 革会议。
因他当初在圣约翰大学曾辅修语言学,在日本学的也是语言文学,更何况他还发表过不少相关论文,在这个领域颇有研究。
会议后周有光被单独留下谈话,领导让他改行,他立马回绝:”不行,我是业余的。“领导哈哈大笑:”这是个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就这样,周有光留在北京,负责汉语拼音的起草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对于拼音的形成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用拉丁字母做拼音,最早就是周有光提出的,不过在一开始,这个提议引起了不少人反对,其中就包括他的连襟沈从文,他们希望能开发中国人自己的拼音方式。
周有光毕竟研究了这么多年,他了解拉丁字母的社会性、流动性是最好的,所以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好在他的坚持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后来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三年的努力,才终于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
周有光对社会的贡献是伟大的,但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他对于学习的不断追求。
正是因为他坚持努力地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知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出类拔萃。自己的本事强了,不仅能抓住想要的机会,机会甚至还会主动送上门。
正在抱着手机娱乐的你,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要去打开没看完的那本书,去继续没听完的那节课,想做的事情是不是也行动起来?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擅长,只是没有倾注足够多的努力而已。我们不一定要像周有光那样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