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孙思邈回家路上,乌云密布,遇到一名老者,求他看病,可为老者搭脉时,心头一颤,老者不是常人的浮、沉、迟等脉象,问道:“老人家,您不是人吧?”
孙思邈是唐朝有名的医学家、药学家,他一生悬壶济世,皇宫的疑难杂症都会请他前去医治。
贞观年间,唐太宗忽发怪病,茶饭不思,日益消瘦,众太医诊脉,竟没发现丝毫染病迹象。个个束手无策,唐太宗大怒,忙请药王孙思邈前来诊治。
孙思邈搭脉后,微微一笑,立即找来十条细长的虫,偷偷塞进蜡丸中,让唐太宗服下,连服十天。在一旁观看的小徒,被师父这一举动给震惊了。但师父治病向来自有道理,只有静候其变。
果然不久后,唐太宗的病便真得好了。
原来,不久前,唐太宗带兵攻打高丽,路途遥远,人疲马倦,众人干渴难耐。
快天亮时,军队拐进一座大山下,忽然看见山脚下有个大水坑。众将士连忙捧起水咕噜噜,喝进肚里。李世民也跟着喝下。
可第二天,看到水里的东西他们却惊呆了,水里全是上下浮动的小细虫。李世民看到差点呕了出来。
大战告捷后,唐太宗回到宫中,每每想到此事,就感觉虫子爬满了五脏六腑。他便茶饭不思,日益消瘦。
孙思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揣摩出唐太宗的心理,治好蜡丸,想借力打力,对唐太宗说:“皇上体内确实有虫,我可以帮你将虫驱出。”
蜡在肚中难以消化,随大便一起排出体外,而里面虫子完好无损。
孙思邈让太监把太宗大便找来,拿起小刀,割开蜡丸,从里面爬出一条条小虫。当李世民看到后,以为虫子全从肚子里出来了,高兴不已,病就好了。
孙思邈不仅能给人间皇帝看病,还能给泾河的龙王看病。
一天,孙思邈在诊病回家途中,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中还夹带着臭味,孙思邈举步维艰,仰天长叹:“此乃病龙降雨。”
此时,却见一位瘦瘦的老者坐在路旁,孙思邈觉得纳闷,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怎么会有人在此?
观老人面色,气色孱弱,面色苍白,两眼无光。
孙思邈将手往脉上一搭,心咯噔一下,问老者,说道:“怒我直言,老先生,你不是人吧?”
老人听闻此言,不怒反笑道:“先生是怎么推断的呢?”
孙思邈答:“常人都有‘浮、沉、迟、数、虚、实’,而您的脉象,却如翻江倒海,似有洪荒之力,绝非凡人应有的脉象!”
“那您知道在下是什么呢?”老人愈发感兴趣。
“您是天上的神龙吧!”孙思邈平静地说。
“哈哈哈哈,先生果非凡人,我就是那泾河龙王。一般人见本龙王,绝对坐不住,将我踢出去,可你却镇定自若。”
原来龙王刚在天上听到有人说自己是病龙,朝下一看,原来是享有盛名的药王孙思邈。正好这几月吃不下东西,经常降下恶雨,龙王想请孙思邈为他诊治。
孙思邈约至两天后辰时,介时龙王必须现以真身。
分手后,孙思邈好一顿忙活,先是找人打制了两根一尺长的金针,又买回一大桶陈醋,剥了一盆大蒜,捣成蒜泥,倒入陈醋中。
到了约定的时间,雷声大作,龙王怕吓到别人,隐身在天际。用耳音给孙思邈传话:“先生,我来了!我身躯庞大,该如何降下啊?”
孙思邈指了指院墙:“您只需撞破院墙,将龙首降下,龙身降于后山上。”
话音刚落,院墙“哗啦”一声出现个大洞,后山也穿出一个洞。一条巨龙眼赤角白须,眼如铜铃。
孙思邈知道龙王已降下,说道:“您把缸里的东西给喝了吧!”
龙王用鼻凑近一闻,差点打了个大喷嚏。他怕把孙思邈吹走,拼命忍住了。龙王嫌药味难闻,不想喝。
孙思邈说:“不喝也行,用针吧!”龙王看着金灿灿的长针,瑟瑟发抖,忙说:“我晕针,就喝药吧!”
说完,龙王“咕噜噜”一口气将药喝光。不一会儿,龙王的胃开始翻江倒海,忽然从他的口中吐出来一条一丈多长的蟒蛇,在地上扭动不已。
龙王大惊,忙用龙爪将它按住:“这蛇精吃了一个月了,竟然还没死。”
孙思邈笑道:“正是此物堵住了食道,你才会不思饮食,心烦气躁。方才我用了陈醋和蒜泥的酸辣汤,酸辣一下肚,它受不了,自然就出来了!”
龙王连连感谢,眨眼不见,转眼田地里普降甘霖。
龙王穿过的山洞有40多里长,被村民叫做龙穿洞。
从此,孙思邈的名声越来越大!
用户10xxx58
吹神就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