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妻子彭德华去世,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元丧葬费。季承拒绝了父亲,还

底层史观吖 2025-04-02 10:49:12

1994年,妻子彭德华去世,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元丧葬费。季承拒绝了父亲,还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直到季羡林临终前,季承才说出原因。 季羡林一生成就无数,他毕业于清华,是北大的教授。 然而,他依然没有摆脱包办的婚姻。妻子彭德华比他大四岁,只读过小学,识字也不多。但彭德华性格温顺,待人和气,把家里打理的仅仅有条,在给季羡林生下一双儿女后,依然支持他继续求学。 季羡林内心其实是排斥这段婚姻的。后来,他以优秀成绩争取到了去德国做交换生的名额。儿子季承出生3个月后,他前往德国留学,一去就是10年。 彭德华对此没有任何怨言,她独自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上有公婆、下有幼女稚子,每当生活困难时,她总是咬牙坚持,从来不在任何人面前抱怨。 季承快11岁时,才见到父亲季羡林第一面。父子两的相处十分尴尬,但季承内心是渴望父爱的,他希望父亲可以抱抱自己,陪自己玩乐。 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季羡林,与儿女相处时光非常少,常常独自一人在书房看书、研究学问。 这也给季承姐弟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列举了很多关于父亲孤僻、吝啬的例子。 如:他节电成癖,即使一家人在屋里聊的热火朝天,他一进去就关灯关电视。 他从不让家人打扫他的房间,没有经过允许也不准进他的房间。别人给他茶叶食品,一律收起来,偶尔才会拿出来给家人吃,因此一些食品常常放到发霉变质。 尤其是他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儿女也不能碰他的书。 季羡林在儿子眼中,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父亲。加上童年时期少了父亲的陪伴和关爱,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疏远。 尤其是,季承发现父亲对待母亲的态度非常不好,心中更是对他不满。 当时,季羡林在北大教书,把彭德华接到了北京,单位赠送给他一张双人弹簧床,可是他却把双人床换成了单人床。 季羡林的举动不言而喻,不想和妻子彭德华同睡一张床。季承知道后,非常震惊,内心更加讨厌父亲。 彭德华把自己的一生耗费在这个家庭,一辈子默默付出,得来的却是丈夫对她的排斥,然而她依旧默默接受了。 在季承眼中,他认为父亲不适合结婚,一生专注于学术,亲情血缘淡薄,即使妻儿生病住院,也少有探望。 后来,季羡林被关,季承也因此没有去看过他一次。 彭德华依旧默默陪伴季羡林,即使无法用言语开导,但却做到了不离不弃。 随着岁月流逝,季羡林的心渐渐被妻子多年默默的付出,和隐忍所打动。虽然他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但是晚年的时候,他经常会拉着妻子的手,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散步、拍照。 一切看似恢复正常,只是父子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他们俩总因鸡毛蒜皮的琐事发生争吵。 在彭德华病重住院时,季承劳心劳力照顾母亲,而季羡林却因为儿子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擅自把房间的花搬到另一个房间,与儿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季羡林甚至说以后不用儿子养老。 季承内心憋屈,却又无可奈何。 彭德华去世后,连接父子两人的纽带彻底断裂,关系降到了冰点。 当时,彭德华的丧葬费用要4万,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一半,后者直接拒绝。在季承眼中,这不是钱的事,父亲一生都在亏欠母亲,这本该就是他要弥补的。 季承本来对父亲就没有感情可言,如今母亲又不在,两人的关系决裂了,整整13年两个人没有见面。 随着季承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对父亲的怨恨也逐渐在释怀。尤其是在季承古稀之年,又有了小儿子后,他深刻体会到为父的难处。 于是,在得知父亲病危,季承连忙赶去医院,看到父亲无力的躺在床上,他的内心愧疚不已。早已释怀的他,对着父亲双膝下跪,磕头认错。 季承敞开心扉向父亲诉说了,自己怨恨这么多年的原因是,父亲的心里没有儿女和妻子,对待外人比家人好。 季羡林对此也无话可说,因为他从童年开始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家庭从来没有任何期盼。 在季羡林生命的最后一年,与儿子季承握手言和。 季羡林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在对待家人的态度上令人费解。 季羡林在书中记载:“家庭对我总是没缘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 季羡林年幼时,父母接连去世,被寄养在叔父家,之后,几乎没有感受家庭的温暖。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终究要学会和解,季羡林对童年的遭遇难以忘怀,以致影响到了下一代。 然而,季承的童年依旧缺失父爱,但学会了放下怨恨,跟自己的内心和解,主动与父亲言和。 季羡林才得以在最后的时光中享受到了家的温暖。人要学会放下耿耿于怀的过往,放下不仅是一种饶人的善良,更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0 阅读:49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