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张作霖去听戏,班主带来一位18岁的姑娘,张作霖只瞧了一眼便想让她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01 14:29:04

1923年,张作霖去听戏,班主带来一位18岁的姑娘,张作霖只瞧了一眼便想让她走。不料,随从说:“这姑娘一脸福相,旺夫啊!”张作霖抬起头仔细一瞧,忽然来了兴趣。   1923年,张作霖到天津,一帮军阀朋友硬把他拉到了天宝班听戏。   刚在包厢里坐下来,门口就传来班主招呼声。门帘一撩,班主带进来一个小姑娘,叫做马岳清。   马岳清是个可怜的孩子,小时家里遭了水灾,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父亲没办法,只得把最小的马岳清卖给戏班。   当时军阀混战,局势乱的很,戏班也很难维持生计,常常忽然就解散了,马岳清只得在各个戏班间跳来跳去,受尽苦楚。   这年,马岳清18岁,来到了天津的天宝班。班主是个见钱眼开的人,经常张罗美貌的小姑娘单独给贵人唱戏,陪贵人喝酒聊天。   这回张作霖要来,早有人通知了班主。班主特意挑了新来的马岳清做陪。   看到马岳清袅袅娜娜地走进包厢,随从们个个两眼放光,但没想到,张作霖竟正襟危坐,正眼也不瞧一下。   其实,此时张作霖已经48岁,有了5位夫人,个个貌美如花。   大夫人赵春桂,就是张学良的母亲,正是由于她的帮助,张作霖才从土匪蜕变成了东北王。   二夫人卢寿萱,知书达理、娴静如兰,与赵春桂情同姐妹,是张作霖的贤内助。   三夫人戴宪玉泼辣多情,明艳动人,却是张作霖用计谋抢来的,常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   四夫人许澍旸是铁匠的女儿,一心相夫教子,很有教育天赋。   五夫人张寿懿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是张作霖的外交夫人、得力助手,最受张作霖宠爱。   为讨五夫人的欢心,张作霖甚至答应过她不再娶姨太太。久而久之,他对外面的美人也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张作霖摆了摆手,正想让班主把马岳清带走,不想一位随从忽然说道:“这位姑娘一脸的福相,娶回家肯定旺夫呀!”   一听到“旺夫”,张作霖刚伸出的手立马收了回来。   原来,张作霖很信这个,但凡大事小情,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他总要请人算上一卦,看看运程怎么样,然后按照先生说的话去行事。   如今,听到能”旺夫“,张作霖立马来了兴趣。他抬起头,张大双眼对着马岳清瞧了又瞧。   这姑娘脸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天庭饱满,鼻子挺括,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的,看着就十分舒心!果然是福相呀!   张作霖不禁越看越满意,一边摩挲着下巴,一边直点头,心想:这个吉祥物如果能娶回家,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马岳清本来就厌倦了颠簸的生活,早就希望有人能救她脱离苦海。如今,能傍上张作霖这样的大人物,她岂有不愿意的?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当晚就好上了。   可是,张作霖之前毕竟已经答应过五夫人,所以还是不敢把马岳清带回家,只好在天津租了个房子金屋藏娇。   不过,独自回到家后,他却满脑子都在想马岳清,导致成天魂不守舍。   五夫人向来细心,立马觉察他有问题。后来,她偷偷盘问随侍人员,才了解了实情。   得知张作霖是怕自己伤心,才把马岳清藏起来的,五夫人也不生气了。她瞒着张作霖亲自到天津找到马岳清,给她采购了一大包衣物金银,然后接到奉天,安置在自己的小楼那间最好的房间里。   一开始,五夫人对外说她是自己新买的贴身丫鬟。   直到次年,马岳清生了个可爱的女儿,恰好张作霖打胜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五夫人才高调宣布了马岳清六夫人的身份,并说她女儿是“胜利的果实”。张作霖因此高兴得合不拢嘴。   娶了马岳清后,张作霖正好迎来他的大爆发期,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一路升级打怪,青云直上,直到登上了陆海军大元帅的王座。   张作霖认为是马岳清给他带来了好运,所以把她宠上了天,特意带着她四处炫耀,还到北京南苑参加阅兵。   如此的荣耀在六个夫人中可是独一份的。这时的马岳清春风得意,出入都有人尊称“大元帅夫人”,可以说这是她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岁月了!   可惜,吉祥物马岳清最后却没能护住张作霖。   1928年,张作霖特意带着马岳清一同从北京返回奉天。不料,在皇姑屯,日本人把他炸得奄奄一息,马岳清也受了点伤。张作霖回到家仅3个小时就去世了。   这时的马岳清只有23岁,虽然张作霖只给了她5年的幸福生活,但她已深深地爱上了张作霖。   她没有再嫁,而是陪着五夫人张寿懿一起,为张作霖守节,两姐妹相依相伴,过了一生。   “旺夫”当然是不可信的。张作霖之所以能一路上升,最后当上陆海军大元帅,肯定不是因为他娶了马岳清。他本身出众的能力和魄力,以及当时环境的推动等各种因素,才是他登上大元帅宝座的主要因素。   不过,马岳清一脸福相,可以给他带来心理安慰,让他开心,使他更加大胆。   而马岳清最终也没有让他失望。张作霖把她救离苦海,对她宠爱有加,虽然只有短短5年,但马岳清却愿意为了他终身守节。她对张作霖的深情厚谊,值得我们敬佩!

0 阅读:38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