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揭发高岗、饶漱石阴谋活动后,在进一步审查饶漱石问

时说历史 2025-04-01 12:20:41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揭发高岗、饶漱石阴谋活动后,在进一步审查饶漱石问题的过程。中,认为饶漱石在主持中共华东局工作期间,在镇压反革命问题上不依靠和发动群众,片面依靠公安机关“以特(务)制特”的方法办案,犯了右倾错误。对饶漱石、扬帆的审查,又牵连到潘汉年。

1954年2月,北京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开了个大招,直接把高岗和饶漱石的阴谋活动抖了出来。这俩人可不是小角色,高岗管着东北局,饶漱石掌着华东局,俩人暗地里勾结,想在党内搞点大动作,挑战中央的权威。结果呢?中央也不是吃素的,一下子就把他们的老底掀了。高岗的问题先被定了性,饶漱石也没跑掉,会后中央决定对他进行更深的审查。这一下,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饶漱石在华东局当老大时,负责镇压反革命运动。这活儿听着简单,其实是个硬骨头。按党的原则,镇反得靠群众,把老百姓发动起来,大家一起揪出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可饶漱石偏不这么干,他觉得群众靠不住,效率太低,干脆把担子全甩给了公安机关,搞起了“以特制特”的路子。啥意思呢?就是用特务的手段对付特务,靠专业人员秘密办案,不走群众路线。这种方法乍一看挺聪明,但问题大了去了。镇反不是公安一个部门的事,而是要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单靠“特务”那一套,既脱离实际,又容易出错。中央一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右倾错误吗?太保守,太脱离群众了,直接给饶漱石扣了顶大帽子。

查着查着,中央发现饶漱石的问题不只是工作方法不对,背后还有更复杂的牵连。于是,审查的网越撒越大,很快就捞出了扬帆。扬帆这人,历史上记载不多,但大概率是饶漱石的亲信或者帮手,具体干了啥不太清楚。不过,他一被揪出来,事情就更热闹了,因为顺着这条线,又牵出了个大人物——潘汉年。

说到潘汉年,那可是个传奇。他在抗战时期搞情报工作,立下过汗马功劳,是党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就是这么个人,却在1954年的审查中栽了跟头。事情还得从1943年说起。那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汪伪政权的大特务李士群眼看日本要完蛋,想给自己找条后路。他通过中间人袁殊联系到潘汉年,说愿意提供日伪军的情报。当时,饶漱石是华中局的书记,也想从李士群手里挖点有用的东西,就让潘汉年去谈。结果,谈判的时候,李士群玩了个花招,说要带潘汉年去见汪精卫。潘汉年没来得及请示上级,脑子一热就去了。这一见,麻烦大了。国民党那边很快知道了,传得沸沸扬扬,说潘汉年跟汪伪有勾结。中央事后查清楚了,没这回事,可这事儿还是在潘汉年档案里留了个疙瘩。

到了1954年,这段旧账被翻了出来。审查饶漱石和扬帆时,有人拿1943年的会面大做文章,说潘汉年当年见汪精卫就是“内奸”的证据。潘汉年自己倒是老实承认了会面,但他说这是为了党的工作,是奉命行事。可问题在于,当年的知情人死的死,散的散,证据不好找,谁能证明他没撒谎呢?更倒霉的是,当时的政治风向很复杂,审查组一门心思要把事情搞大,潘汉年就这么被扣上了“内奸”的帽子。

潘汉年的老上级陈云可不信这个邪。陈云跟潘汉年既是同乡又是战友,了解他的为人,觉得这事儿太冤了。他几次站出来替潘汉年说话,说潘汉年当年去谈判是他同意的,根本不是什么内奸行为。可惜,证据不足,风头又紧,陈云的话没起到啥作用。1955年,潘汉年正式被抓,扔进了监狱。从此,这位情报英雄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活。

监狱里的日子不好过,潘汉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他始终没放弃希望。他相信党总有一天会还他清白。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1977年,潘汉年因病去世,死的时候还背着“内奸”的罪名。陈云听说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一直没放弃为老战友翻案。1979年,陈云要做手术,术前特意给中央写了封信,说自己是潘汉年当年的上级之一,恳请中央重新查查这案子。手术后,他恢复了健康,继续盯着这事不放。终于,1980年以后,政治气候变了,陈云抓住机会推动复查。1982年,中央正式给潘汉年平反,承认当年搞错了,恢复了他的名誉。

0 阅读:150

猜你喜欢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