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9年,71岁的朱升来到御前,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答应了,又说:“让你儿

史说畅谈呀 2025-04-01 10:33:06

公元1369年,71岁的朱升来到御前,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答应了,又说:“让你儿子继续为朕效力吧。”朱升哭着拒绝了,结果二十三年后,他的儿子还是难逃一劫。

朱升原是一名隐士,曾拜在三位老先生门下求学,十九岁时就考上了县里的秀才。但他不愿意走仕途,就没有继续往上考,反而是四处游学,还编写了几本书籍。

二十四岁时,朱升编写了《墨庄率意录》;二十六岁时,朱升整理出了《星卦提纲》一书;三十五岁时,朱升写了《龙穴阴阳之诀》一书;三十九岁时,朱升又辑订了《刑统赋解》一书。

四十岁时,朱升终于认真了一把,考上了当朝进士,四年后被授官,偏偏他耽误了十年才去赴任。

家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路人也猜不透他的想法,但这丝毫不耽误朱升在当地的知名度。

1358年,朱元璋派兵攻打婺源,却遭到了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他正发愁怎么办呢?

这时,大将邓愈上书道:“这里有个叫朱升的隐士,颇有些能耐,他也许有办法,何不请他前来一试呢?”

闻言,朱元璋好奇问道:“朱升?这名字我怎么感觉在哪里听过呢?是不是打徽州时孤立城下的那位英雄啊?”邓愈点了点头。

原来,就在去年,朱元璋出兵攻打徽州,元兵败退死守徽州城,双方一下子陷入僵持的局面。

就在这时,朱升一人出现在了徽州城下,面对双方剑拔弩张的声势,他丝毫不惧,硬是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劝服元军副将福童打开城门投降,也因此解救了一城百姓。

当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只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为了城中百姓,哪怕身死,又有何妨?”完成义举后,朱升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朱元璋想起这号人物,心甘情愿地去请他前来,朱升也帮助朱元璋顺利解决了眼前的障碍。朱元璋借机让朱升留下,成为他的帐下谋臣,去解救更多的百姓。

朱升答应了,从此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不朽的功绩。

尤其是,朱升给了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的策略,帮助朱元璋暗地发展实力,为建立大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68年,朱元璋登基为皇,他常对百官说:“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

当论功行赏时,他也没忘了朱升。就在第二年,朱元璋对朱升说:“爱卿啊,多年来你劳苦功高,朕都看在眼里,想当个什么官呢?只要你肯说,朕都能应允。”

朱升连忙跪倒在地,回道:“谢陛下厚恩,只是老臣已经七十多岁了,做事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望您恩准老臣告老还乡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又接着说道:“既如此,朕不留你,那就赐你个爵位吧,以后可以让你儿子继承。”

朱升连忙摆了摆手,回道:“陛下抬爱,只怕老臣的后代没有这个好福气。”

朱元璋没有搭话,问道:“让你儿子继续为朕效力吧。”闻言,朱升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说:“老臣自信儿子忠于陛下之心,但怕他会触犯刑法,恳请您以后能放他一马呀。”说完,满脸泪水。

这下,朱元璋有些不耐烦了,他敷衍道:“好了好了,我赐你个免死金牌,放心回去吧。”

朱升这才彻底告老还乡,可他拿着免死金牌还是不放心,就一再告诫儿子不要入朝为官,安安心心地当个讲书先生也不错。

1370年,72岁的朱升去世。在他去世后的第七年,儿子朱同没有牢记父亲的叮嘱,他先是成为了本郡教授,后来一步步晋升,官至礼部侍郎。

就在朱升告老还乡的第二十三年,蓝玉案爆发,上万朝臣牵扯其中,朱同也赫然在列。朱元璋忘记了朱升的请求,他没放过朱同,免死金牌也根本没派上用场,唯一的手软是让朱同走得相对体面一些。

面对朱元璋重赏,朱升能够选择告老还乡,又提前考虑到儿子的处境,为儿子留下一道保障。不得不说,他的识人术炉火纯青,也意味着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朱升深知,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的世界里便不再有兄弟和战友的情分,剩下的只有君臣本分。

故而,朱升选择早早抽出己身,过了大概一年的安生日子。可他到底不会想到,儿子朱同主动入仕为官,还是没能逃脱权力的魔爪!

0 阅读:74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