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震后55小时:高温流行病双重威胁,肠道传染病防控迫在眉睫3月28日,缅甸

迎蕾说汽车 2025-04-01 10:05:58

缅甸震后55小时:高温流行病双重威胁,肠道传染病防控迫在眉睫

3 月28 日,缅甸中部突发7.9 级强震,随后多次余震侵袭,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多个地区受灾严重。震后55小时,救援争分夺秒,然而灾区又陷入高温与流行病的双重困境,专家指出,预防肠道传染病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场直击:救援争分夺秒,环境危机四伏

曼德勒:孕妇被困55小时终获救

极目新闻记者3月30日跟随国内救援队抵达曼德勒。当地时间3月30日20时09分,中缅多支救援队合作,从天空公寓废墟中成功救出一名被困55小时的孕妇。现场救援环境极其恶劣,曼德勒气温超40℃,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腐臭味。由于部分救援设备难以施展,初期甚至考虑采用截肢方案营救孕妇 。此外,现场还有很多人被困,绝望呼喊声不断。

内比都: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总台记者29日抵达内比都,这里路面严重受损,裂缝近一米宽,施工人员在裂缝中摆放树枝提醒路人。电力供应大面积中断,夜幕降临后城市近乎黑暗。内比都最热闹的集市,一角已完全坍塌,被围栏隔离,以防再次坍塌。

救援通道:艰难前行

从仰光前往曼德勒的高速公路,部分路面因地震撕裂,双向四车道变为双向两车道,车辆拥堵。且一路没有路灯,给救援物资运输造成极大阻碍。

灾区危机:高温与流行病双重冲击

传染病迅速蔓延

震后仅两天,霍乱、登革热、疟疾三种传染病在曼德勒等重灾区迅速暴发。由于地震摧毁供水系统,污水与饮用水混合,居民被迫饮用含霍乱弧菌的污水;废墟积水和垃圾堆形成的死水区,为伊蚊和按蚊提供了繁殖温床。同时,医院损毁、药品短缺、电力中断,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轻症转为重症,进一步扩大了传染源。

高温加剧危机

曼德勒正处于干热季,气温高达40℃左右。高温加速了病原体繁殖,蚊虫活动也更加频繁。临时避难所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垃圾堆积和尸体处理滞后,极大地增加了粪口传播与蚊媒传播的风险。

专家称缅甸震区首先需预防肠道传染病缅甸震后重灾区遭遇高温和流行病

肠道传染病科普:防控刻不容缓

为何首防肠道传染病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生活规律被打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卫生条件恶化,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尸体腐烂变臭,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加之人群大量聚集,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肠道传染病通常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等,若不及时防控,极易迅速蔓延。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 保护水源:瓶装水等包装水供应和水车送水是震后初期保证饮水安全的有效方式。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并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消毒,在恢复市政供水或集中供水前,需加大水质监测力度。

2.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灾区腐烂、变质、发霉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在饮水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用手揉眼睛、直接抓取食物食用,进食前可用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卫生消毒。如条件允许,设置专门洗手龙头,用流水洗手。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蝇,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蝇孳生地。对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加强灾民聚集地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

4. 及时隔离治疗:及早发现病人,按规定时期隔离,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疫苗接种 。

热点科普

缅甸震区正面临着救援与防疫的双重挑战,各方需携手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热点解读热点观点ai创造营ai生活指南缅甸地震缅甸震后55小时的相关内容,来智搜看看。

0 阅读:0
迎蕾说汽车

迎蕾说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