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日子。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毛

本康世界 2025-04-01 07:44:32

9月9日,对于毛主席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日子。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毛主席差一点出了大事。1935年的9月9日,1970年的9月9日,还有1976年的9月9日……今天就讲讲1935年的9月9日。 1960年10月,应毛主席特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再度来华访问,洋记者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再次对毛主席进行了专访。斯诺首先问道:“在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您觉得最黑暗最凶险的是什么时刻?” “1935年长征途中过草地时,张国焘准备对红军动手的那一夜,无疑是党和红军最凶险最黑暗的时刻。”“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的毛主席十分伤感地说。 张闻天、朱德等在回忆录中也曾回忆,这是“党史上最凶险的一夜”,“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果断决策,那么党史将可能改写”…… 1935年6月,茂工功,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闻天、王稼祥曾经批评过第四方面军,为此,徐向前对他们两个人的印象并不太好。但是,却对毛主席的印象却特别好,因为毛主席讲团结,讲大局,很有格局。这是徐向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他对毛主席的印象特别好。 大会师之后不久,当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兵力已不足2万人,而红四方面军却有8万之众,两军实力对比悬殊后,竟萌生邪念,野心膨胀,妄图篡夺党和中央的最高领导权。 同年8月,在沙窝会议与毛儿盖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再次重申继续“北上抗日”方针,准备下一步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陕甘宁地区建立根据地,既可顺应全国抗日救亡呼声高涨的形势,又可靠近中苏边境获取外援。 但是,张国焘阳奉阴违。本来,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刘伯承指挥;右路军由毛主席、叶剑英、徐向前、陈昌浩指挥,大家目标一致,一路向北。然而,一直主张“南下”的张国焘,对党中央的这一决议十分不满。当他率左路军行至嘎曲河时,竟以河水上涨为借口停止前进,要求转而领军南下。更有甚者,1935年9月8日,张国焘密电自己的老部下、右路军政委陈昌浩,要求其迅速率部南下,并尽快“武力解决中央”…… 关键时刻,这一密电被时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首先截获,立即告知了毛主席党中央。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毛主席便紧张思考,寻求对策,因为这一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红军内部火并,甚至整个中央领导层的覆灭。 据党史记载,在那一夜最凶险的9个小时里,他眉头紧锁,烟不离手,面前的烟灰缸竟然堆满了三次。经过一夜的紧张思索,毛主席终于渐渐理出了头绪,并立即召集张闻天、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做出了稳妥对策:派张闻天即刻前往红三军团驻地传达北撤指令,由周恩来连夜紧急集结部队准备北上。 9月10日凌晨,按照中共中央命令,以红一、红三军团为首的中央红军主力,迅速脱离张国焘的控制区域,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的带领下单独北上,最终脱离了险境,史称“北上先行支队”。 1个月之后,张国焘便在四川卓木碉悍然宣布另立“中共中央”,自任“主席”,走上了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歧途。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陕甘宁根据地,为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张国焘率右路军南下不久,便在“百丈关战役”遭遇惨败,元气大伤,被迫退守甘孜,逐渐陷入困境。后来,在“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的居中调解下,陷入绝境的张国焘才被迫取消其“第二中央”,同意继续北上。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北上战略是正确的,而张国焘的南下战略则是错误的。不久,红四方面军最终再次北上,于1936年10月与红二、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宣告胜利结束。

0 阅读:49
本康世界

本康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