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吴晓求尖锐指出:你要存钱,银行问你钱哪来的,你要取钱,又问你要去干嘛,这严重侵害人民的隐私权,如果他是一个贪官,自然有中纪委去管,普通老百姓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大家都曾有过这种经历:你去存钱,工作人员就问你“这钱是哪里来的?”你去取钱,问题也不少,“你要取这笔钱干嘛?” 一连串的询问让人感觉自己像个嫌疑犯,而不是普通的储户。这种情况到底合理吗?人大教授吴晓求近期就此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银行过度干预储户个人事务,已经严重侵犯了人民的隐私权。 吴晓求教授的观点直击要害。他认为,银行通过频繁的盘问来监管储户资金来源和用途,已经超出了他们应有的职责范围。 作为储户,大家将自己的钱存入银行,理应享有隐私保护,银行仅需确保存款安全,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从何处得来,并不该成为他们过多关注的问题。 吴晓求这样反问道。这个话一出口,大家可能会恍若大梦初醒,确实,银行对于资金来源和用途的过度审查,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的业务范畴。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民众,为什么你的个人财务会成为银行工作人员随意盘问的对象? 如果银行担心资金的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实名制等方式追查资金的流向,怎么能在每次储户取款时,随意干预和质疑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银行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对普通储户过于“关心”,但对于一些大额资金的流向,却没有做出有效的监管。 吴晓求教授在批评中还提到,银行对于小额储户的质询过于严格,而对那些涉及大额交易的资金流动,往往敷衍了事。 这种行为,暴露了银行在监管中的“双标”现象:对普通民众的无理干涉,却对大额交易放任自流。这种“不公平”的做法,显然让普通民众感到不满和不信任。 说到隐私,吴晓求教授也不无担忧。他认为,银行频繁的盘问不仅让储户感到困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随着民众对银行信任度的下降,更多人可能会选择不再将资金存入银行,甚至转向一些更加隐秘的途径储存资金。 如此一来,银行将面临资金流失的问题,而缺乏信任的银行,也会在资金安全、风险控制等方面产生更大的隐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吴晓求指出,银行和储户之间本应是简单的服务与需求关系,而不是审查与被审查的关系。储户存款时,银行应当关注的是资金的安全性,而不是如何刨根问底。 如果银行不及时改变这一做法,未来它可能会陷入更大的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在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中面临更严重的资金缺口问题。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理应以保障资金安全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对储户的个人隐私进行过度干预。 银行该管的,是确保资金安全、防范洗钱、欺诈等金融风险;不该管的,则是储户的个人资金来源和用途。 通过实名制等手段已经能够有效追踪资金流动,银行不应以此为借口,随意干涉储户的正常存取款行为。 吴晓求教授的言论引发了许多人的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银行监管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和漏洞。 在未来,如果银行继续这样过度关注小额储户,忽视大额交易的监管,或者对储户的隐私进行过度侵犯,那可能会面临公众信任的丧失,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记录者在银行圈,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哪怕流失一位拥有百万存款
【62评论】【287点赞】
用户10xxx04
存钱从来不问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