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病重,太医吓得瑟瑟发抖,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

寻墨阁本人 2025-03-31 17:37:59

1750年,乾隆病重,太医吓得瑟瑟发抖,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赏!重赏! ” 乾隆是一个很注重养生的皇帝,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每日的休养生息,都很有规律。   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使他活到了88岁,成为中国最长寿的皇帝。   可是在1750年,39岁的乾隆却一下子生了病。他刚开始只是头脑昏沉,肠胃不适,自己并没太当回事,只是让太医诊断后开了几服进补的药吃了,继续操持国务。   可几天之后,乾隆的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起来时,他已经无法上朝了。   皇帝生病不能上朝,这可是件大事,等待在外面的百官们议论纷纷,都在担心皇帝这次能否康复。   再看乾隆的龙床前,御医们已经黑压压的跪了一大片。毕竟皇帝吃了太医院开的药方后,不见康复反而病重,这就是杀头的罪过啊!所以御医们吓得瑟瑟发抖,谁也不敢说话。   乾隆的随身太监宣了一位太医院的名医再给皇帝诊脉,可这位御医哆哆嗦嗦地诊脉后,却什么都说不出来,生怕自己说错话掉了脑袋。   乾隆见此情景,知道今天就是杀了这些人也无济于事,他挥挥手,叫来太监,虚弱地说:“告诉他们不要害怕,有什么法子就说,朕不会治他们的罪。”   太监传达了乾隆的圣谕后,御医们仗着胆子,开始商量皇帝的病情。可是,对于乾隆忽然而至的病症,谁也说不好是什么原因。   这时,有一位年轻的御医提了一个建议:“听说民间有一位叫黄元御的神医,因为医术高明,被百姓称为“黄药师”,据说不管是什么病,他都能药到病除,可否请这位神医进宫为皇帝诊脉呢?”   听了御医的建议,乾隆当即下旨:“宣黄元御进宫”。   乾隆没想到,这位乡下郎中还挺难请,奉皇帝之命去请黄元御的人直接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黄元御在学医之前,曾发愤考取功名,但因用功过度,导致左眼充血,视物模糊,又被庸医下错了药,使左眼失明,无法再走科举之路。   从此他一心学医,立志救人,多年的行医生涯,使他早就没有了功利之心。   看到乾隆差人来请,黄元御只淡淡回道:“我是一介草民,不懂君臣大礼,恐惊扰了皇帝,还是不去了。”   办差之人原话回了乾隆后,乾隆说:“恕他不行大礼。”然后又吩咐人拿了重金再请黄元御。可黄元御又推辞道:“我是一介布衣,尚未诊病,所以不能接受礼物。”   乾隆听后大怒,但自己的龙体要紧,他没有办法,只能封了黄元御一个五品官,按品阶赐予金银,再宣入宫。   黄元御心里明白,人家是当今圣上。自己已经拒绝了两次,如果再推辞,小命就不保了,只能奉旨觐见。   他来到乾隆寝宫的锦帐前,净手后伸手诊脉。没想到一诊之下,他大惊失色,不顾仪态,跳起来说:“皇帝的脉象混乱,龙体却呈凤脉,这是没救了!”   众人见他出言莽撞,不禁面如土色,正要斥责他。却见乾隆的声音从隔壁传来:“好一个神医,爱卿不负此名,来,重重有赏!”   原来,乾隆虽然请了黄元御来看病,但他毕竟是乡野中人,乾隆还是信不过他,就先安排了一个宫女躺在帐中,想试一下黄元御的医术如何。   黄元御通过了乾隆的测试,这才为乾隆诊脉。诊毕,黄元御说:“陛下龙体并无大碍,只是平日进补太多,毕竟补药也有三分毒性,只要陛下排出药毒,再加调理,自然可以痊愈。”   说完,黄元御就给乾隆开了几味药,说也神奇,乾隆吃了这几味药后,身体果然清爽了许多。再连服了几味药,他的病就已经痊愈了。   乾隆感念黄元御救治自己的功德,想要赏赐他重金,却被黄元御推辞。乾隆就把他留在太医院,平日就由他来负责自己的养生保健。   黄元御虽然人在宫中,但并没有忘了自己当初学医时,立志解救百姓疾苦的誓言。   他在太医院任职期间,不但治愈了多起皇亲贵族的疑难杂症,还著书立说,为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后来,黄元御还随乾隆皇帝一路南巡,在路上,他沿途免费为百姓治病,解除了不少民间疾苦,效果显著。   为了嘉奖他,乾隆还为他亲自书写了一块牌匾,上书:“妙悟岐黄”,悬挂在太医院大门上。      

0 阅读:401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