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唐玄宗和宰相姚崇唠家常,突然笑着问道:“ 听闻爱卿的几个儿子很聪明,他们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 姚崇心下一惊:有人在我背后捅刀子! 姚崇一边在脑海中思索这个背后捅刀子的人是谁,一边不慌不忙地回答唐玄宗:“微臣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任职,都不成器,还想着让我给安排更高的职位,被我训斥了一顿。” 唐玄宗听后,似笑非笑地看了姚崇一眼。 洛阳?姚崇一想到洛阳瞬间就明白了,这个背后捅刀子的人,肯定就是身在洛阳的魏知古。 姚崇赶忙惶恐跪下叩拜:“陛下,微臣失查,两个逆子肯定是听闻了微臣曾对魏知古有恩,找他帮忙去了,真是越来越不像话,微臣马上让他俩回来请罪,请陛下责罚!” 这话说的妙!首先,他表明自己不知道这个事儿,所以非本人授意,撇清关系,没有犯皇帝“不用人唯亲”的忌; 其次,他表示曾对魏知古有恩,但没有挟恩图报要他帮忙,他这是倒打一耙,忘恩负义; 最后,自己儿子犯了错,该罚,陛下英明神武,自有决断。 责任一撇,高帽一戴,立马把唐玄宗的毛给抚顺了。 其实唐玄宗在收到魏知古奏折的时候,是很生气的,因为上面弹劾了姚崇纵容儿子行贿的事:魏知古在洛阳主持官吏选拔,姚崇的两个儿子,便跑到洛阳去贿赂魏知古,想利用宰相爹对魏知古的恩情,让他给安排一个好职位。 要是换个人,唐玄宗也不会这么生气,但是姚崇不同,当初可正是姚崇劝他“不任人唯亲”的,现在却让自己的儿子去走后门,于是就召姚崇进了宫。 原本是打算治罪的,可听了姚崇的解释,似乎并不是魏知古说的那样,看来是自己错怪了姚崇,差点让魏知古当枪使了。 想到这,唐玄宗瞬间明白,这魏知古竟想借朕之手除了姚崇。想他魏知古现在能当上宰相,也少不了当年姚崇的提携,居然忘恩负义,背后告黑状,简直是小人行径。 这种人怎么能让他当宰相,于是,唐玄宗当场就表示要罢了魏知古的官。 姚崇知道这次的危机算是解除了,但他还是为魏知古求了情:“这本是微臣儿子的过错,陛下不罚他们已是皇恩浩荡,如果现在还治魏知古的罪,世人不明真相,会觉得陛下偏心于臣,会影响陛下的声誉。” 这看似求情,实则给唐玄宗“上眼药”的说话艺术,真是不服不行。 唐玄宗听明白了姚崇的意思,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虽然没有当场罢了魏知古的官,但是没过多久,还是找了个借口罢免了魏知古的宰相之位。 姚崇被魏知古举报纵容儿子行贿,没想到一番话竟化险为夷,还让魏知古栽了! 这一局,姚崇赢得漂亮,不仅化解了自己的危机,还顺手掰倒了魏知古。 其实,要说他俩有什么大过节,还真的没有,甚至魏知古年轻的时候还受过姚崇的提携,那怎么就到了这地步呢? 姚崇纵横官场多年,深得唐玄宗信任,早年确实提携过魏知古。 而魏知古也凭借着姚崇的提携,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宰相之位。但毕竟资历不够,办事手段也没姚崇老练,手下的官员们大都听姚崇的。 这边姚崇又经常以恩人自居,魏知古心里就慢慢有了怨气。加上这次官员选拔,他本该坐镇长安的,却被姚崇安排去了洛阳,就觉得姚崇不仅看不起他,现在还排挤他。 当时魏知古正恨着呢,没想到姚崇的两个傻儿子自己送上门来了。魏知古就想,皇帝最讨厌走后门,要是这事儿被皇帝知道,肯定能让姚崇受点牵连,于是就把这事捅到了唐玄宗那儿,还故意说是姚崇背后指使儿子这么干的。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出唐玄宗与姚崇“唠嗑”的戏。 魏知古正等着姚崇被问责呢,没想到最后这祸事竟落到了自己头上,还因此丢了官。 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心胸狭隘、骄傲自满了,高看了自己在唐玄宗心里的地位,也低看了姚崇处事不惊的能力。 再说姚崇,他本看不上魏知古,平日里也不与他一般见识,要是魏知古不出手,姚崇自然也懒得收拾他。但魏知古居然敢在背后捅他刀子,那就不要怪他教你怎么做人了。 姚崇不愧为唐玄宗时期最得势的宰相,而在朝为官,要是不懂说话的艺术,估计也很难在波谲诡诈的朝堂立于不败之地吧。
一天傍晚,太平公主入宫探望武则天,张昌宗一把搂住她,亲了一口,谁料,太平公主甩手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