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暗示好汉离开宋江,但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梁山好汉招安

爱吃凉拌菜 2025-03-31 17:21:53

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暗示好汉离开宋江,但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梁山好汉招安后随即领命征讨方腊,一路死伤惨重,幸好鲁智深巧遇高人指点,方才活捉方腊,结束纷争。   望着眼前激动无比的宋江,鲁智深叹口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立下如此大功后,鲁智深为何“心已成灰”地婉拒了宋江的邀请,选择归隐坐化?   鲁智深出场时行侠仗义,虽有善心,可总脱不开世俗,但在结尾离散时,他却顿悟开化,俨然一副高人模样。   换句话说,在宋江心里,鲁智深依然是刚上山时的花和尚,可实际上鲁智深早已在梁山故事里逐渐开悟,已经与宋江彻底分道扬镳。   重阳宴会上,宋江对着好汉高唱:“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惹得武松不快。   鲁智深怕起冲突,代武松委婉回答:“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此时的鲁智深已经明了宋江的小人本质,之所以跟随他征讨方腊,不过是为了最后一点兄弟情义。   曾经的鲁智深上山揭竿而起,戴着步军第一顺位头领的桂冠,跟着宋江四处征战。   征辽得胜归来后,鲁智深带着兄弟重回五台山,智真长老却对他这段荡气回肠的征战之路不甚认可,开口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说得鲁智深哑口无言,低头深思。   智真长老一句话点醒了鲁智深对于理想的追求。什么是正义?他拳打镇关西,救林冲于水火之中,这是正义;可他跟着宋江除暴安良,扶危救困,做了梁山土匪后四处杀人放火,真的算是正义吗?   鲁智深顿悟了,救人不易,杀人更是不易的。   智真长老对宋江仍存着点醒的期望,他送上偈语:“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可宋江对智真长老的提醒充耳不闻,一心招安,这也让鲁智深彻底清醒,宋江压根不是什么可以追随的大哥。   征讨方腊后的梁山好汉七零八落,不复往日辉煌,眼看着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死的死伤的伤,宋江心里最大的念头却还是入朝为官,飞黄腾达。   “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宋江会不懂吗?他大概率是自欺欺人,拼了命也要去堵一个光宗耀祖,荫子封妻的前程。   鲁智深可没有宋江这么深刻的执念,他不愿意做官,更不愿意身边的兄弟跟着宋江出事,只好在活捉方腊这万众瞩目的时候做出提醒,告诉大家,自己“心已成灰”,希望各位兄弟能够“静了去处”,早日离开是非之地,“安身立命”。   那在场的英雄又有几个听懂了鲁智深的暗示?很可惜,只有六个。   接受现实舍得荣华富贵清醒过来的好汉只有6位,林冲、武松、燕青、李俊以及童氏兄弟。   他们六位各自拜别宋江,最后才能远离权利漩涡,得以善终。   首先是跟鲁智深关系匪浅的武松,他征讨方腊损失良多,一条手臂送在了战场上。   按理来说,武松吃过官家饭,如今又立下战功,就算不能为官,拿到手的钱财也是十分可观。   但武松却推辞:“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生怕惹上前朝脏水。   武松与鲁智深一同坐镇二龙山,自然明白鲁智深的暗示,当机立断拒绝高官厚禄,在六和寺安度晚年,长寿而终。   林冲不入京城的原因是“染患风病瘫了”,久病不愈,只能留在六和寺。   有人说他是操劳过度真的重病不起,也有人说,他是看鲁智深武松请辞出家,又听了鲁智深暗示劝告,才称病不出。   就算林冲真的如原著所言“半载而亡”,也比受迫害而死的其他好汉幸运太多。   还有一个燕青。他同样看透了宋江,还是个将智真长老偈语放在心上的聪明人,可不管他怎么暗示劝告,宋江都装聋作哑,一心招安。   看宋江如此顽固不化,燕青也没心思追随卢俊义了。   请辞时,燕青极力劝告卢俊义与自己一起走,可卢俊义不知犯了什么邪,对宋江口里描绘的锦绣未来深信不疑,觉得进京后一定是“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是燕青自己想不开。   对于昏了头的卢俊义,燕青也没办法,只能抛下一句:“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   最后的李俊和童威、童猛就更聪明了,他们及时抽身后远走暹罗国,居然混得了不错的官位,传说中李俊还成为了暹罗国的君主,安稳一生。

0 阅读:137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