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关键时刻三次挽救国家分裂危机,真是不服不行
在众多大事件中,有三件事情最为深刻难忘,毛主席在关键时刻三次挽救国家分裂危机,使国家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不服不行 。
1945年10月4日,东北局致电延安,表示老大哥苏联已经有了决定,他们可以打开前门,但东北力量尚弱,他们目前只能接受其中的一小部分。
听闻此消息,中共中央感到欣慰,立即做出决策,在各地都抽调了部分精兵,希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赶到东北,能够尽全力控制局势。
由此可见,为了缓解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毛主席作了两手的准备,但无论是哪个方案,毛主席都在国家不分裂的最终目的下进行。
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山海关方向进军,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下,尚未在东北站稳脚跟的中共还显得有些吃力。国民党为了击退苏联军队将其军队逼退临近山海关,而美国海军后来也在大连海域张牙舞爪地示威。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不得不退步迁就,此时苏联尚未明白美国军队的用意,便开始在中国共产党耳边吹“耳边风”,劝其放弃东北的领地。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毛主席知道,如果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只会是徒劳的结果,反而会给最后造成不太好的国际影响,于是,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政策被推出。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政策在日后东北地区的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后,中国共产党就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巩固根据地的任务,更兼以养兵蓄锐。
如果没有当初毛主席对东北形势的正确预测,以及后期策略的正确调整,可能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势力就不会在东北发展地如此顺利。
可以说,毛主席的智慧的预判直接会后期全国统一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也警惕地避免了国民党军队独占东北而造成中国分裂的危险可能性。
1945年,遭到了以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的共同敌对,此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局势可谓是十分艰难,不少人给毛主席提议是否划江而治,而毛主席却一直坚守着自己原来的想法不肯动摇。
在1948年末到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最后的决战,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真正来到了南北划江而治的关键点。
毛主席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坚持不放弃的原则,结合国民党情况,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做出必有的改变,以避免在政治上出现不该有的动乱。
就当毛主席准备“趁热打铁”,解放全中国的时候,老大哥苏联又出现了,斯大林反复暗示,希望毛主席与国民党和平相处。后来斯大林还特意发来电报,表示中国不应该再继续内战,再继续下去有分裂的风险。
之后,斯大林又秘密转送给毛主席一封请求,这份请求是来自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其意义已十分明显,想让共产党妥协,两者效仿德国,建立南北两个政权。
而毛主席在得知后,毅然决然否定了来自苏联的请求,他认为此时的中国必须实现统一,并且对外也强烈声明,不允许外国势力再干涉中国内政。
如此坚定而充满力量的声音一经发出,外界的猖獗实力一时间非常震惊,他们对毛主席如此坚决感到镇定。
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三大战役就此画上句号,南京也随之解放。中国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之后再也没有分分合合的纠缠。 三、
朝鲜作为临近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意义非凡。而东北地区对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同样意义非凡,这里面不仅涉及中共武装革命重心转移,更涉及到了20世纪中国国内外尖锐复杂矛盾冲突、战略态势的变化等等。
而在1950年6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爆发,使中国共产党有些措手不及。 当时中国的内战其实还有残余未被清理完毕。
国民党退败台湾之后,依然收获了很多亲美派的支持,在如此关键节点,美国进兵鸭绿江,无疑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让中国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更再一次为“国家统一”这个大任务敲响警钟。7月份朝鲜半岛战争形势突然急剧恶化,中国立刻未雨绸缪抽调关内军队进行支援,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东北边防军。
8月上旬中国共产党所派军队随着朝鲜人民军进攻受阻,双方再次加紧了彼此的军队支援部署,原指挥部署进攻台湾的粟裕将军也被临危受命,可以说在此时,毛主席已经对这两块地区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
毛主席坚决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当参战,而且必须参战。毛主席对朝鲜战争形势的正确预判,最终让党中央确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决定,实在是机智且勇敢的决定。
渡江战役的果断一举击破了国民党军分裂中国的狂妄幻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是阻断了美国政府妄图继续侵略的脚步,保障了东北地区的一方南宁,从他这三次决策结果来说,他都是非常正确的。
一次次的力挽狂澜,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无疑证明了毛主席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高明的眼界,他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为人民,为全中国谋求幸福,实属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