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的朱元璋将李淑妃叫到床前,对她说:“你入宫服侍朕已有12年了,朕感念于心!”谁知李淑妃回去就自缢而亡了。 确认自己33岁的爱妃死亡后,朱元璋忍不住放声大哭,无比悲痛,忏悔地跟李淑妃的哥哥们哭诉:“朕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朕只是担心大明王朝的江山,我们很快就会在地底下相见的。” 悲痛和悔恨是真实的,但是,淑妃的死亡却也是他一手策划的。 1397年,朱元璋病重,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着要安排后事,思考着自己身后可以带走些什么。 让朱元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最为宠爱的李淑妃。 李淑妃是上将军李杰的女儿,公元1367年,李杰因为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地战死沙场。 为了裱功臣,朱元璋就将李杰16岁的女儿李氏纳为小妾,一年后,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登基后朱元璋并未册封李氏。 1382年,朱元璋最为信任的马皇后却突然病故。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在世时与朱元璋的感情一直很好,是出了名的贤内助。 明朝开国的那些年,朱元璋对身边的人充满疑心,24位功臣中,有20位就是无辜地死于他的猜忌。手下的臣子根本说服不了他,只有马皇后可以说服朱元璋。 马皇后的死亡,让朱元璋万分悲恸,他认为只有马皇后才有资格成为他的皇后,所以对外发誓,不再另立皇后了。 可是,毕竟后宫那么大,总不能无人管理。权宜之下,朱元璋只能开始挑选能够信任的人员。 在千挑万选之后,最终,他看上了李淑妃,毕竟是将门之女,知书达理、胸怀大度,于是就册封了李氏为李淑妃,不久后开始协理六宫。 即使没有赐予皇后的头衔,但在后宫妃子中的实权最高了,相当于副后。 如今,已经成功掌管后宫12年,两个哥哥也已经身居要职,担任金吾指挥,与锦衣卫同掌诏狱。加上生下三个儿子,母凭子贵,在后宫的地位越来越高。 他担心李淑妃会仿效武则天,做女皇帝,导致江山易主。再加上这些年来对淑妃的感情,所以希望能带上爱妃共赴黄泉路,希望李淑妃能为自己殉葬。毕竟李淑妃只是外姓人。 他早就下定决心,一旦自己驾崩,就将皇位给他与马皇后的儿子朱标,是不可能给李淑妃的儿子的。 可是,自己用心培养的皇太子却病逝了,所以便想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自己8岁的孙子。 但皇孙太小,李淑妃又过于聪慧,一旦自己驾崩,幼小的皇孙根本不可能压得住李淑妃。 如今大限将至,只要是给皇子继位增加麻烦的人,他都下决心亲自铲除。李淑妃就是其中障碍之一。 这个女人太精明能干,事上有礼,抚下有恩,遇到问题有决断,对于—些国政大事,常常有她独到的见解。 为了不给明朝大业留下后患,坐稳江山,他必须亲自想办法除掉她。 可是,李淑妃一向贤良淑德,朱元璋根本找不到除掉她的理由。 所以,朱元璋将李淑妃的两个哥哥,召到便殿赐宴,随后又将李淑妃召到病榻前,跟她说:“朕感觉大限已至,爱妃跟随我多年,对我如此尽心,朕非常感动。现在,朕快要走了,爱妃去见见你的两位哥哥吧,朕想成全你们的骨肉之情。” 冰雪聪明的李淑妃,已经跟随朱元璋15年,她非常明白皇上这么说的意思,于是她非常果断地悬梁自尽了。 虽说爱妃的离去让朱元璋肝肠寸断,但他并不后悔,为了大明江山,自己的爱妃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这次重病并没有让朱元璋驾崩,他被太医救过来了,并没有跟自己的爱妃共赴黄泉路。 1398年,也就是李淑妃死后的次年,朱元璋才撒手人寰。 死前下令除了张美人之外的46位妃子全部殉葬,铲除了后宫势力,为下一任皇帝铲除了障碍。 张美人成为唯一例外的原因,是因为她跟朱元璋生下了最小的女儿,也就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宝庆公主。 在朱元璋下令妃子全部陪葬后,问过宝庆公主:“如果父亲和母亲都离开了,你准备怎么办?” 公主非常天真,回答道:“我当然跟随父皇母妃一起走啊,一家人就应该在一起的。” 这个非常天真地回答,救了她母妃的一条命。
为什么大唐之后,状元多数出身寒门?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