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高层一专用大厨,回乡后领导安排他出任副县长,为何却遭到了拒绝 我劝天公重抖擞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3-31 16:12:15

我军高层一专用大厨,回乡后领导安排他出任副县长,为何却遭到了拒绝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拒绝,不在其位 一九九二年,在安徽的一处老宅子里,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寿终正寝、与世长逝,他的一生正应了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却是,他也非凡人,本是我军高层的专用大厨,是许多高层领导口中的老班长,他就是李开文。 一位完整走过长征路却始终不忘初心的老红军,而他的故事在金寨也可谓家喻户晓,只可惜李开文在离休后便偏居一隅,不在过问世事,只求生活平凡无波。 其实在最初时,安徽当地的领导还是十分重视李开文这个革命老红军的,尤其是在得知他给我军多位高层领导当过厨师后,更加不敢怠慢,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个副县长的职务。 可惜,李开文并不“领情”,他的果断拒绝不是嫌官小,而是嫌这官太大了。 李开文知道自己大字不识一斗,自认是干不好这活计的,可县领导却又对他说道,这种事不用担心,让李开文去管事,挂个虚名,至于事务让专人接管的。 但李开文仍是不乐意,不在其位不思其职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他一个厨子若真当了副县长又何以服众呢?因而在李开文的执意要求下,县领导也就不在对他进行特殊对待了,反复思索之下,便调他去了其家乡附近的一处粮战工作。 李开文对县领导的要求拒绝的干脆,原因又何止于此,至少在他心中还是想要回故乡的,这才不愿被什么县长身份束缚吧。 早在当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组织上便曾想留李开文在北京生活,却被婉拒,李开文说,他想家了,而领导也只是说了句,落叶归根。李开文执意要走,谁也拦不住,而事实上他也确实离家太久了。 住昔,毅然离去 那是一九三二年,红军路过李开文所在的村子,他们的信念打动了这位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于是李开文毅然放下锄子当红军,而他离开的那天甚至没能同刚分娩完的妻子道声:再见。 长征途中,文化不高又年已三十五岁的李开文,并不适合上阵杀敌了,因而也只是任担架班长,负责一些杂七杂八的项事。后来,战士们发现李开文做饭不赖,就又调他去做炊事员,虽然这件事十分简单,可李开文却将这当做成了莫大的职责。 李开文为了保存火种,在部队清晨开拔之前,就要将枯草挤出水揣在怀里,到了宿营地后柴草都被身体烘干了。 而且李开文为了首长们的身体健康,曾带着两个身强力壮的小战士,连夜返回三十里外的延安窑洞取回之前藏下的三担粮食,而在那时延安已是胡宗南的地盘了。 就这样,李开文所在部队的夜晚,人们可以围着火堆烤火取暖、烧水煮食物,并顺利完成了三军会师会宁。 在长征期间,李开文不幸受重伤,导致双耳残疾,于是在一九三六年,李开文被派往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边一共工作了十一年之久,更是凭一道“老班长红烧肉”,让我军数位高层领导赞不绝口。 李开文的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革命,他不能打仗,就把做饭干到了极致,为了男人的浪漫毅然入伍,老年之后却只想归根。 不甘,亦是英雄 后来在粮站的工作,李开文依旧兢兢业业、吃苦任劳,他帮助当地群众搞好生产,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又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来,先后被评为红管家、劳动模范。并得以参加一九五六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 在大会主席台上,首长领导识得李开文,都握紧他的手感慨地说到,我们的老班长真的又回来了。 会议结束后,李开文被亲自邀请到中南海的家里吃饭,并且由李开文亲自下厨掌勺,烧了一道当年的“老班长红烧肉”。之后,李开文穿着最高首长送给他的一件皮大衣和一双皮鞋回到了香山寺,从那时起,李开文终其命尽都未再进京。 而他的孙子在谈到他时,也总说他在时身体硬朗得很,九十六的高龄仍不懈运动。待在老些时,李开文老人忘事忘得快了,几年前的事情都模糊不清,却唯有对红军长征与延安生活印象极深,每每谈及时都是如此自豪且兴奋。 李开文不是杀敌的英雄,他是英雄的英雄,在那些战争岁月的洗礼过后,李开文早已不再追求名利,见识过足够多的离别,才能知道万两黄金带不走,此生唯有孽相随。平平淡淡才是真,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0 阅读:57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