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从苏联归国后,行事风格大变,动辄发火骂人,让众人难以招架。可当他55岁英年

小娅说知识 2025-03-31 16:07:53

刘亚楼从苏联归国后,行事风格大变,动辄发火骂人,让众人难以招架。可当他55岁英年早逝时 ,曾被他责骂的人却满含热泪,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1945 年,刘亚楼结束在苏联的深造与战斗,满心热血地回到中国。本想着大展拳脚,可一接触国内军队状况,他那火爆脾气 “噌” 地就上来了。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那状况简直 “乱成一锅粥”。部队人员复杂,有东北抗联的老兵,有八路、新四军出关的队伍,还有不少新兵。   编制乱套,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连基本的战术口令都没统一。司令部更是 “惨不忍睹”,缺人不说,懂业务的更是稀缺。   参谋们对地图一知半解,战斗计划粗糙得很,协同作战全靠扯着嗓子喊,情报报告也没个准头。   刘亚楼一看这情形,那心里的火 “呼呼” 烧。他深知,这样下去,在未来的大战里,部队肯定得吃大亏。所以,他开始 “整顿”。   有次战前对表,参谋说他表慢了,他一开始还不信,确认后直接把表摔地上了。一看表还走,就任性地说以自己表为准按时进攻。   还有一回,一位老资格将领乘火车带公物去后方,还打人,刘亚楼知道后,直接让人把家具搬下来。   这一系列举动,让很多人觉得他脾气太暴躁,变了个人似的。可实际上,他是太着急改变现状了。   为了改变军队的糟糕局面,刘亚楼从建班子、抓培训、抓作风这三方面下功夫。他挑选有文化、讲原则的干部当参谋,组建地图科,还办印刷厂解决地图稀缺的问题。   他亲自教学,组织参谋训练队,培训连排干部,还翻译苏联的《红军参谋业务条令》当教材。   在作风建设上,他要求参谋们情况要清楚,反应要快,指令要明确,对工作成果必须有回应、有着落。   在他的努力下,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焕然一新,为之后的大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 年 1 月的平津战役,刘亚楼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 —— 指挥天津战役。当时,中央军委原本打算先打塘沽,再攻天津。   但刘亚楼亲自去勘察地形后,发现塘沽那地方背靠大海,三面都是水洼盐池,大部队根本展不开,而且先打塘沽,北平、天津的守军容易突围。   于是,他果断建议先攻天津,毛主席同意了。   天津守将陈长捷有 13 万人马,防御工事做得那叫一个 “绝”。   城里有 380 多座大型碉堡,街口、胡同全是交叉火力点;城外 10 公里宽的 “真空带”,又是挖护城河,又是埋地雷,还强迫民工挖壕、砸冰。   陈长捷狂得很,扬言要创造战史奇迹。可刘亚楼根本不把他放眼里,他手握 1300 多门大炮、成建制的坦克部队和 34 万战士,信心满满地说 30 个小时就能拿下天津。   刘亚楼精心制定战术,采用 “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 的作战部署,定下 “先吃肉,后啃骨头” 的攻坚方针。   战役前,他还玩了把 “声东击西”。敌方代表来 “谈判” 打探虚实,他故意在城北接见,还下令从城北放几炮,让陈长捷误以为主攻方向在城北,把精锐一五一师从中心调到北城。   1 月 14 日上午 10 点,刘亚楼下达总攻命令,仅仅 29 个小时,天津守军 13 万人就全军覆没,陈长捷也被俘虏。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刘亚楼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平津战役刚结束,刘亚楼本要南下领兵打仗,结果毛主席一声令下,让他负责筹建新中国的空军。虽说他在苏联学的是陆军,但二话没说,接下了这艰巨任务。   在朝鲜战场,中央决定 “边打边建”,刘亚楼坚决执行。人民空军首次出战就击落美军战机,一战成名。   王海、韩德彩、刘玉堤等王牌飞行员在空中大显身手,震惊世界。这背后,都是刘亚楼精心培养和严格管理的结果。   他常说培养一名飞行员,得花相当于其体重(60 千克)的黄金,那可都是军中之珍、国中之宝。在管理上,他既严厉又节俭,推进节约制度,一枚螺丝、一滴油都不放过。   起草文件用废纸,信封用三次以上。但在生活上,他特别注重军人仪表,出访古巴时,留下了 “哪怕坐在蒸笼上,也要保持中国军人的风度” 这句名言。   可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把刘亚楼的身体累垮了。1964 年 8 月,从罗马尼亚回来后,他突然感到极度疲乏,一检查,已是肝硬化晚期。   尽管毛泽东下令全力救治,可还是没能留住他。   1965 年 5 月 7 日,刘亚楼病逝,年仅 55 岁。他走得安静,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整的人民空军体系。   送别那天,战友们都悲痛万分,低头痛哭。中央军委为他写的挽联 “国失干城,三军挥泪;功在社稷,百世流芳”,就是对他一生最恰当的评价。   刘亚楼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35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