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远在台湾的蒋介石,突然托人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周总理能帮

1965年5月,远在台湾的蒋介石,突然托人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周总理能帮个忙,将一个女人送到台湾!

蒋肇聪一生共纳有三位配偶,其中包括他的原配徐氏、再娶的孙氏,以及蒋介石之母王氏。尽管蒋肇聪曾两度守寡,终于迎娶王采玉为终身伴侣,他对于前妻孙氏的回忆却始终难以抹去,这使得他与孙家保持了长久而深厚的联系。

蒋介石年仅八岁时,蒋肇聪便因疾病去世,留下王采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时,蒋家通过经营盐铺勉强维持生计。父亲过世后,王采玉面临照顾幼子及家庭生计的双重压力,生活日益艰难。在此期间,他们受到蒋介石大伯的排挤,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蒋肇聪逝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远方姑母蒋妙缘的耳中。蒋妙缘与蒋介石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关系甚近。蒋妙缘的夫君孙琴凤,正是蒋肇聪第二任妻子孙氏的兄长。每逢佳节,蒋介石访问舅母家中,总能收到厚礼。

深知蒋介石家境困苦,蒋妙缘毅然决然地决定伸出援手。她与孙琴凤商议后,决定资助王采玉母子,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得益于这份帮助,蒋介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岁月流转,蒋介石渐入青年,王采玉开始为儿子的婚事奔波。尽管家境贫寒,王采玉不愿耽误儿子大事,遂向蒋妙缘寻求帮助:“姐姐,我正在为中正安排婚事。”蒋妙缘听后,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立刻携手丈夫前往木行。孙琴凤得知后,慷慨解囊,为外甥的婚礼提供了经济支持。

后来,蒋介石立志海外深造,面对高额的留学费用,母子俩倍感压力。在这关键时刻,蒋妙缘再次伸出援手,说服丈夫支持外甥的学业。正是这份来自家人的支持与关爱,使蒋介石能够前往日本留学,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动中。但孙中山在挑战袁世凯权威失败后,蒋介石不幸被列入北洋政府的追捕名单。逼不得已,他选择潜回故乡避难,担心熟人为了悬赏而出卖自己,蒋介石决定暂避风头,躲藏到舅母蒋妙缘家中。

蒋妙缘对政治局势知之甚少,见到外甥满面尘土、急匆匆的模样,她敏感地意识到蒋介石遇到了麻烦。她立即整理阁楼作为藏身之处,并安慰他说:“你先在这里安心藏着,有我和你舅父帮你留意。”

蒋介石暗藏在蒋妙缘家,内心忐忑不安。袁世凯方面的搜查行动一直未果,但警方最终还是锁定了蒋妙缘家为搜查目标。正当警察准备彻查其住所时,恰巧由丁志国带队执行此任务。丁志国与蒋介石的旧友何禄山关系良好,何禄山劝说丁志国放过蒋介石,以免日后自找麻烦。

得知这一信息后,丁志国开始故意在执行任务时拖延时间。他大声宣称要捉拿蒋介石,实则故意避开可能藏匿其人的地方。当警方抵达蒋妙缘家,丁志国装作仔细搜查,实际上却故意放水,没有深入探查。

蒋介石在舅母家的阁楼中,紧张地听着下面的动静。蒋妙缘表面上对警察的搜查显得镇定,内心却为外甥担忧。丁志国最终以阁楼年久失修为由,命令手下撤离,蒋介石因此逃过一劫。

这次救助深深触动了蒋介石,他由衷感激舅母的无私与勇敢。日后蒋介石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后,不仅重赏了蒋妙缘,还特地任命其子担任重要银行职务,以示感激。当蒋介石面临撤退至台湾的困境时,他再次回到老家,诚挚邀请蒋妙缘随同前往台湾。年迈的蒋妙缘选择留在故土。她老泪纵横,嘱咐蒋介石务必保重自己,常回家看看。这一别,恐怕就是永别,蒋介石心中充满不舍与感激,默默离开了故乡。

1965年,蒋介石在台湾思念舅母蒋妙缘的心情愈发强烈,常向宋美龄表达对舅母家乡菜的怀念,称若能再尝一次,便无憾于此生。此时,蒋介石的前秘书汪日章意外成为了转折点。汪日章不仅与蒋介石有工作上的联系,还与蒋介石家族关系紧密,他的母亲与蒋妙缘是远房亲戚。

在一次偶然的四川之行中,汪日章探望了高龄的蒋妙缘。她年迈体弱,生活状况堪忧。汪日章将这些情况告知了在台湾的蒋介石,蒋介石得知后。悔恨不已,未能在当年将舅母接至台湾。他随即给汪日章回信,请求其设法将蒋妙缘送至台湾。

当时,两岸关系弩张,此事看似难于上青天。汪日章在无计可施之际,想到了周恩来。汪日章与周总理曾在法国留学时结识,两人有过一段同窗之谊。汪日章经常在国共谈判后为周总理送行,两人因此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

汪日章向周总理寄去了一封信,详述了蒋妙缘的困境以及她与蒋介石的关系,恳求周总理协助。周总理一向倡导和平,他认为帮助蒋介石的舅母移居台湾,不仅是人道之举,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解。

得到周总理的批准后,蒋妙缘在女婿王仁的陪同下,经香港转机,最终抵达台湾。

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机场早早地等待她的到来。见到久别的舅母,蒋介石激动不已,泪流满面。他亲自搀扶蒋妙缘回家,并细心照料。蒋妙缘自此在台湾安享晚年,直到生命的终结。

0 阅读:146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