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成后,迟早要被炸掉,”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他并没有夸大其辞。参与过三峡大坝建设的专家表示,黄万里从一开始就反对修建三峡大坝。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像这样规模庞大的工程,虽然带来不少好处,但也伴随着同样重大的风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三峡水利枢纽的设想,这颗创想的种子从此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发展蓝图,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构想多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却因种种原因搁置,直至1994年,国家finally下定决心,正式开启这场改天换地的世纪工程。 重大决策往往伴随着激烈争论,反对者的忧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是经济层面,当时中国的年度总收入仅有12835亿元,而工程预算高达2500亿元,约占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不免让人担忧国力是否能够承受。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复杂,大坝建设可能引发的泥沙淤积、水文改变等问题,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特别是泥沙问题,更是让专家们寝食难安。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三峡大坝在战时可能成为敌方首要打击目标,一旦遭受破坏,下游地区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仅1954年那场特大洪水就夺去了超过三万人的生命,1998年的洪灾更是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防洪,是长江流域人民最迫切的期盼。 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也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充分理由,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水力发电不仅能够减少煤炭消耗,还能显著降低碳排放,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改善长江航运条件的迫切需求,三峡河段一直是航运的“死亡之口”,阻碍了长江黄金水道的充分利用。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工程建成后的实践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在防洪方面,三峡水库已成功拦洪22次,将荆江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切实保护了下游数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发电效益更是超出预期,年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减少了约5000万吨煤炭消耗和近万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航运条件的改善更是立竿见影,重庆港年货运量暴增至2.1亿吨,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那些曾经的担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回应,泥沙淤积远低于预期值,专门的运砂船队有效控制了泥沙问题,国力的显著增强,也让战时安全风险大为降低,投资回报方面,仅发电收益就已远超建设成本。 三峡工程并非尽善尽美,任何重大工程都难免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好在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让这座世纪工程能够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大坝?》
解放战争期间,真实的国民党军队
【1评论】【1点赞】
su328
思想有问题吧!